第2章 第2章



荆芥上前,扶着徐道年离了席。

        徐道年整个人倚在他身上,步履杂乱无章。

        入了后宅,徐道年将搭在荆芥身上的手收了回来,眸子透亮清明,哪里有半分醉意。

        灯笼在檐下高高的挂着,将漆黑的夜照了个亮堂,宾朋尽兴陆陆续续的离去。

        徐道年在卧房里辟出一方小小的书房,慢条斯理的将案台上的话本子往身后架上摆着。

        此番搬家,旁的东西都全权由荆芥置办,唯独那些话本子,徐道年怕磕着碰着,跑了两趟亲自从徐府运过来。

        将最后一本话本在架上放好,看着架上整整齐齐的话本子,觉得有些空落落的,思索了一番,寻了个粉釉瓷瓶摆了上去。

        将瓷瓶正了正,而后从架上拿了本话本子,坐在案前翻看着。

        大昭鲜少有人知道,长公主沈听月喜欢写话本,火遍全大昭的那些话本子,大多都是出自她手。

        前些年有人罗列出大昭最富盛名的话本写手排行榜,上榜的十个写手,其中七个是长公主。

        用她的话来说,这叫马甲遍天下。

        话本子扉页上印着的名字“苟都不写话本子”,短短半年,换了三个名字,徐道年笑着摇了摇头。

        长公主写的话本子无论是剧情还是行文方式实在是过于独特,在一众话本子里很好认。

        这本写的是少年意气的小侯爷和一个富家小姐的故事。

        少年意气的小侯爷。

        徐道年眉间微微蹙了起来。

        想起了今日打马而来的戴青云。

        瑄平侯独子,临安城百姓口中诞罔不经的纨绔戴青云。

        那个意气风发的小侯爷。

        徐道年同戴青云素来没什么交集,但今日却不是头一回见他。

        多年前,曾遥遥的见过这位戴小侯爷。

        在瑄平侯回京那日。

        临安城百姓纷纷夹道欢迎,戴青云骑在马上,跟在瑄平侯身后,笑咧着一口整齐素白的牙。

        徐道年从未见过这样的少年,眼神澄澈明净,笑容肆意张扬,就像是塞外猎猎的风,灼灼的烈阳,只瞧上他一眼,就能想到大漠孤烟,流沙似金。

        多年未见,少年脱去了稚气,俨然有了大人的模样。

        笑容明净的小少年,自巷口打马而来。

        徐道年拿起边上的茶盏,饮了一大口,入口冰凉才发现是昨夜沏的茶,复又将茶盏挪的远远的。

        脑子里一片混沌,话本子上的字开始模糊,只有小侯爷那三个字格外的清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