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回 洪灾(一)-第2/3页
柳迟心道:颖昌闹洪灾,大家都往京城躲避,柳闰余夫妇也很可能被迁往京城。于是便问差役道:“谢谢大哥提醒,我从南边来,正要往京城去,不知道走哪条路,能避开洪水,最快到达?”
那差役说道:“你要上京,只怕也难,因为各处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大量涌入京城,朝廷已颁下禁令,百姓只许出不许进。”
柳迟问道:“颖昌发大水,灾民四处可避,何必都入京城?”
差役说道:“哎,你自南方来,有所不知,这次洪灾数百年一遇,黄河冲决孟津渡堤坝,改道东北,孟州、荥阳、卫州皆被淹没。其支流亦决口不断,甚至波及到河南府,密县、颖昌皆不同程度受灾,整个京西南路几乎无一地幸免。”
柳迟闻讯更为担心,又问道:“那么除了京城之外,何处是避灾的好去处?”
差役说道:“聚集最多灾民的地方,乃是荥县,那里靠近孟津渡口,离河南府又近,地势也高,所以成为最大的避难处所。同时,朝廷已钦命开封府尹包大人前往视察灾情,相信不久便到。”
柳迟谢过差役,决定先去荥县探查。
柳迟赶路来到一处镇上,饥肠辘辘,正要寻间茶楼用饭,那小小一间店,却是人山人海。柳迟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个究竟。
只见三五张小桌坐满了客人,其他人或席地而坐,或倚柱而睡,催促上菜的声音不绝于耳。那掌柜的手忙脚乱,哀求道:“各位大爷,行行好吧,你们都睡在这儿,我还怎么做生意啊。”
有一个汉子骂道:“老子就是来吃饭的,又不是不给钱,怎地不做我生意么?”
另一个穿得得体的中年人也说道:“就是啊,我们躲洪水,躲了百几里路,来歇息一下怎么了?我有的是钱,你赶快上菜。”
掌柜又说道:“咱家小店,一下子也招呼不了这么多人啊,你们排好队,一桌一桌来,钱给足了,管你们够吃的。不要横七竖八的到处坐,成何体统啊?”
一个年轻人拍了下桌子,说道:“别啰嗦了,赶紧拿吃的来,信不信老子把你的店给拆了。”
那掌柜也无可奈何,摇摇头便下去了。柳迟见打尖不成,只好去别处找吃,刚出得门来,手肘被人一撞,撞他的人倒是翻了个踉跄。柳迟正要上前扶起,后面却有个老者追出来,指着那人骂道:“光天白日抢钱啊!来人啊。”那人连忙爬起,向柳迟淬了一口,翻身便跑。那老者哭道:“抢钱啊!我的钱啊!”
这时酒楼里的人都探出头来看,却无人上前相助。柳迟心肠一热,从地下拾起一颗石子,用“分星拨两”的手法,瞄准那抢钱汉子的脚轻轻一掷,那汉子唉哟一声,扑到在地,所窃银两散落地下,柳迟上前拾起,交还给老者。那老者接过银两,称谢几句便离开,那抢钱的人瘸着逃离了现场。
这时两个乞丐却围了上来,把柳迟往一边拉,说道:“这位侠士,真是少年英雄,像你这般行侠仗义的人已经不多了。”
柳迟被夸得不好意思,忙说:“哪里哪里。”
其中一个乞丐虽然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看上去年轻甚轻,眼神清澈明亮。另一个乞丐较为年长几岁,身材也是十分单薄。
那年轻的乞丐说道:“有一件事情,让人愤愤不平,可是我两势单力薄,正要你这样的热心英侠替我们...不,替老百姓讨回公道。”
柳迟本来一心寻找柳闰余下落,不愿招惹是非,但是这两人一阵吹捧,夸得柳迟下不了台,只好硬着头皮问道:“是什么事情让你们愤愤不平呢?”
年轻的乞丐说道:“黄河泛滥成灾,难民都涌到荥县避灾去了,但是荥县的粮食不够灾民们吃,许多人都饿死街头。”
柳迟道:“那我也没辙啊,我又不种粮食,再说,据我所知,每个地方的米店都有囤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备灾荒的,怎么不找米店去买呢?”
年纪稍大的乞丐说道:“就是这间米店,垄断了荥县的粮食,趁此灾情之际,哄抬粮价,现在荥县一斗米的价格是其他地方的十倍有多,你说离谱不离谱。”
柳迟自幼在柳庄长大,柳闰余做的是米粮生意,所以也常听大人们说米行的行情如何、行规如何。深感这米店的米价确实是贵得离谱,而且明显是囤积居奇,趁洪水发灾难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