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回 送信(一)-第2/4页
薛震说道:“下官得蒙圣恩,被补擢为殿前都虞侯,确实在大内任职,可是不满数月,庞吉庞大人以打探契丹细作为由调我至山西公干,这一来就是数年。近日来,我发现馆驿周边出了几位陌生面孔,看得出都是身负武功之人,碰巧包大人受了御旨出使辽国,要路经太原驿,下官担心这伙人将不利于大人,于是暗中跟踪留意,终于不至于让恶人得逞。”
包拯点头道:“薛大人心思细密,又出手相救,包某在此先行谢过。”说罢向薛震躬身行礼。
薛震还了礼,说道:“其实下官在一个月前收到京城的飞鸽传书,书中说,朝中讨论对是否应在边境增戍后再发讣于辽,意见相持不下。后来朝廷决定不增戍卫,写书人恐怕其中有人有所图谋,遂命我密切留意边境军情与契丹细作活动。”
包拯皱眉道:“果然设想周到,但此事既不是三衙的职责,三衙的庞吉大人也极力赞同不增戍卫,料想薛大人除了任职三衙,还在替其他人办事。”
薛震正色道:“包大人明察,下官本是一介草民,得蒙先帝钦点,受朝廷俸禄,只知忠于大宋,无论为谁办事,都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至于箇中明细,恕下官不能名言。”
包拯点点头:“本官亦相信此乃薛大人肺腑之言。”
薛震道:“如今此四人已死,无法覆命,恐对方会再次派人来伤害包大人,不如由下官暗中护送包大人前往中京。”
包拯道:“不必。薛大人自有刺探边关细作要务在身,不宜远离,另外应尽快将本官遇刺的消息送回京城,好让京城方面有所准备。本官自会与太原府商量增加护卫,我们应当高调行事,如果当中果有阴谋,定是悄无声息致我于死地,最为直接,倘若明刀明枪,反倒容易让他们诡计的目的暴露。”
薛震说道:“包大人言之有理,既如此,下官不宜久留,只是有一小事相求。”
包拯道:“薛大人请讲。”
薛震道:“下官离京数年,京中尚有亲人,因公务机密缘故、一直未曾和亲人有书信来往,现有家书一封,向家人报平安,他日包大人回京,能否代为转呈城东柳庄。”说罢从怀里取出一封信递予包拯。
包拯接过信,端详片刻,说道:“好的,本官回到京城,定必代为呈达。”
薛震拱手说道:“包大人万事小心,下官就此别过。”说罢展开轻功,倏地离去。馆驿各处同僚都被打斗声吵醒,都赶来察看,包拯与众人说明缘由,只是略过薛震具体身份,说自己为不明来历之人所救。当夜使团移居太原府衙,次日增添护卫队,一路上大张旗鼓;一方面把遇刺之事呈报朝廷。
包拯等大宋使团到了中京,辽主耶律隆绪隆重接见。得知宋真宗驾崩的消息,耶律隆绪立即举朝发哀,后妃以下皆孝服痛哭,又传令宋辽边境各州各军不得作乐,全国有犯真宗讳者立即改名。随后辽遣使持国书金帛和包拯一同入宋,祝贺仁宗登基。
包拯回宋后,转任京东路转运使,离京赴任前,记得薛震当日所托,想到薛震身份特殊,又恐怕自己被人跟踪,牵连薛震家人,于是暗中吩咐一名心腹持薛震家书送去柳庄。
柳闰余接书,封面写着:妹婿亲启,想到可能是薛震家书,于是唤薛青同看。
信中写道:妹婿、妹妹,兄于山西公干,久别数年,疏于问候,诚非所愿,今百忙中乘暇作家书一封,以报平安。另有一事烦请妹婿代劳,昔日有一挚友曾遗下一墨绿匣子,兄留于京城家中书房,今挚友索要,请妹婿派一可托之人代为取来,送至蔡州馆驿仲平先生处,以全为兄诚信之名。今后兄多奔波于代、忻,归期未定,妹婿妹妹勿念,珍重。兄子雷,祝颂近安!
柳闰余说道:“兄长报来平安,我们总算能放心,特意说的这件事,我们尽快替他办好,不要使他失了信约。”
薛青说道:“哥哥之前书信来往,通常只署名、不曾署他的别字,这封书信署了他的别字‘子雷’,大概此事并不一般,他信中也不便透露详尽。”
柳闰余恍然道:“夫人如此说来,我倒粗心了,那么这事须得找一信赖之人,秘密行事。”
柳闰余想到薛震与王五之前交情匪浅,便到王五别苑与之商量,却扑了个空。仆人告知王五不在,柳威柳迟在陈七处上课,柳闰余就前往察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