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陛下大喜-第3/7页





    这样的事,朱棣怎么可能不重视?

    当然,朱棣之所以决定放弃纪纲,只是因为纪纲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变得难以驾驭了。

    但是……朱棣不能想象的,却是纪纲敢谋反。

    所以当张安世说出谋反二字的时候,这问题的性质,却又变了。

    朱棣沉着脸,接过了供状。

    这些供状,是不能给别人看的,只有朱棣一人翻阅。

    这是涉及到亲军的案子,而且里头的秘密实在太多,甚至可能波及到皇家。

    朱棣低头……

    看到纪纲居然用宦官来服侍他自己。

    甚至……家中还私藏违禁之物。

    勾结盗匪。

    对良善的富户灭门破家。

    他耐着性子,一件件地细细翻阅。

    还有搜索锦衣卫上下人等的罪证,秘而不宣,借以要挟锦衣卫和大臣的**。

    朱棣越看,眼里越是冒火。

    这里头哪一条,罪过都不小。

    朱棣脑海里的纪纲,已经完全是另一副样子了。

    从前的时候,纪纲对他可谓是俯首帖耳,卑微得像一条蛆虫。

    纪纲表现得那样的卑微,以至于连朱棣都认为,这个人虽有野心,但是这种野心,远远小于对他的恐惧。

    所以他认为,这个人,绝不敢在他眼皮子底下胡来。

    可终究,朱棣还是大意了,他过于高估了自己,这纪纲,何止是胡来?

    甚至……

    看到一份关于假传圣旨,得官盐数百万斤的供状时,朱棣人都麻了。

    盐铁专卖。

    大明的税赋,除了粮税之外,最大的来源就是盐税,因此,所有的盐商,都需要盐引,否则就以贩卖私盐论处。

    这每一斤盐,就是银子。

    可是……纪纲随随便便地拿一张锦衣卫的驾贴,就可伪造这是朱棣的口谕。

    往盐场搬盐,数百万斤啊,数百万斤是什么概念?

    这都是钱,是真金白银啊!

    更可怕的是,其实还不只是如此。

    可怕之处就在于,如此堂而皇之,这里头要经过许多的程序。

    譬如办事的锦衣卫中层官员,譬如负责押运的官校,譬如分销的商户,又如盐场的人员,还有……户部……这么多盐,盐场一定要上报户部。

    至于地方上的官吏也要协助,盐运使……还有布政使……这些人……难道看不出一丁点蹊跷吗?

    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会知道,皇帝不可能直接下达数百十万斤盐的口谕。

    可偏偏,从上到下,这锦衣卫内内外外的所有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

    没有一个人奏报。

    也无一人质疑。

    这证明什么?

    证明锦衣卫内部,甚至是半个户部,还有地方上的布政使,盐铁使,地方的知府、知县,都在装傻。

    每一个人都视而不见。

    可怕的更是……纪纲一早料到,没有人敢多嘴,没有人质疑,甚至一点都不担心,有人胆敢奏报。可见这纪纲对自己自信到什么地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