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临终之托:四方夷狄,不敢小视忠国;乱臣贼子,不敢窥测神器!-第2/3页



年老的汉武大帝,端坐于御座之上。

自从从功烈之乡返回之后,年老的汉武大帝更显苍老。

脸上,饱经风霜。

但是一双眼睛之中,还是带着帝王之气,居高临下,看着跪在地上的司马迁。

“陛下,臣只知道,这幅画画的是周公辅成王的故事。”

“但是,臣并不知道,谁是周公,谁是成王。”

司马迁模棱两可的回答道。

纵然他的心中,已经洞悉一切,但是此时在汉武大帝面前,他还是选择了难得湖涂。

然而,

司马迁心中的想法,汉武大帝又怎会不知?

只不过,

他并没有点破。

“那就留个悬念吧。”

“以后天下,总会知道的。”

汉武大帝苍老的声音响起。

片刻之后。

汉武大帝话锋一转。

“《太史公书》,可曾写完?”

作为一个帝王,除了皇位最为重要,更重要的就是名声。

汉武大帝,可以自行罪己。

但绝对不允许,别人来给他评判。

果然,

听到这话。

司马迁顿时一个激灵:“书,已经着完……臣也想,找个机会让陛下过目。”

“朕等不及了,这就派人跟你去取。”

“听说你的这部书里,直笔写了本朝之事……”

说道这里。

汉武大帝嘴角,露出一抹揶揄的笑意,“如果,朕看完一怒之下,下令将其付之一炬,你当如何?”

当司马迁听到刘彻的问题后,内心不由得一颤。

此书,可是他和父亲司马谈两代人的心血凝聚而成。

曾经,司马迁说过。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在判处宫刑之后,司马迁本就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如果不是因为,史记未完成。

他恐怕早就已经万念俱灰,了断残生。

而如今。

如果太史公书,真的被汉武大帝付之一炬。

那么司马迁也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

然而,

就在司马迁,心中惶恐不已的时候。

汉武大帝,缓缓站起身来。

昏黄的烛火,倒影在他的脸上,让汉武大帝的目光看起来,苍老且深邃。

“毕生心血……”

汉武大帝一边说话,一边来到司马迁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苍老且沉重,“每个人,都有宁舍性命,而不愿意舍弃的东西。”

“朕毕生所求,就是要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正因为如此,才兴兵讨伐,连年征战。”

“然而,却又让百姓生活,愁苦不堪。”

“朕,悔恨不已。”

“天下人,和后代人,能谅解朕吗?”

“你……能理解朕吗?”

汉武大帝的声音,早已经没有了曾经的霸气,此时面对司马迁,他的口吻似乎变得柔和。

柔和之中,带着无尽孤独。

司马迁闻言,嘴巴张了张欲言又止。

然而话到最后,却又被硬生生咽了回去,对着汉武大帝,行了个臣子礼。

年老汉武大帝看到这一幕,微微摇了头,缓缓抬起手,轻轻指了指司马迁。

“自从李陵之事后,你说话越来越小心了。”

“李陵如果今天能回来,朕……倒是能宽容他。”

司马迁闻言,似乎有些难以置信。

但,他终究还是什么也没说。

……

过了些许时日。

皇宫大殿。

大限将至的汉武大帝,招来心腹大臣,欲托后事。

自从太子刘据去世以后,太子储君之位一直未定。

年老的汉武大帝,已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时日无多。

趁着现在,还算清醒。

汉武大帝招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

还有曾经为太子冒死上书,而被汉武大帝破格提拔的丞相田千秋。

五人,皆为托孤大臣。

“朕离世之前,将大汉江山,年幼弗陵托付卿等。”

“卿等作为朕的托孤之臣,务必小心谨慎,兢兢业业,不是汉朝国祚断绝。”

“大将军大司马霍光,为辅政之首。”

“大司马,朕从此,把弗陵和身后之事,全部都托付给你了……”

随后。

大限将至的汉武大帝,命霍光将年幼的刘弗陵抱起,并下令让其他大臣行跪拜大礼。

四位托孤大臣,连忙照做。

此时,

大限将至的汉武大帝,声音虚弱之际,童孔也愈发的浑浊,连眼皮都有些睁不开了。

但是,

当他看到眼前,五位大臣呈下托孤之命的时候,心中还是倍感欣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