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兄妹-第2/3页





        裴雍作为臣下,从前虽然屡被针对,险些被没收兵权,又要拿他入京治罪,或许进去就再难出来,但也不好有半点怨愤。

        他应当好生摆事实,讲道理,把自家冤枉说给天下人听。

        实在不行,“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况且再一反思,为什么太上皇从前这样针对西北一脉?必然不无理由罢。

        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若裴雍做得干净清楚,又怎会招惹误会?

        不过眼下既然太上皇已然困于夏州,新帝又暂居蔡州,他作为臣子,便应当听从新帝号令。

        朝廷喊他不要发兵,不要去蔡州,必有朝廷考量,不好违命,一旦违命,将来果真或挟天子,或自揭竿,终要上那史书上的“乱臣篇”了。

        而另又有人则站在裴雍一面,只道天子不德,与万民何干,难道天子犯错,要天下会账?

        所谓“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眼下既然人人皆知,凭什么亿兆百姓破家灭门,妻离子散,还要叫那昏人安排去送死?

        难得西北有兵有据,财力两雄,能救天下苍生,难道便要为了那一人之私,眼睁睁看着生灵涂炭?

        若有能耐,自然可以插手相助。

        至于蔡州朝堂——当然要清君侧!

        新帝年幼,不同夏州那一位,被人蒙蔽也是正常,节度既是贤臣,拥护新君,清扫奸佞,难道不是正道?

        至于所谓势大之后,或会“孩视”陛下,那跟不必操心了。

        明君当会用人,自能将裴雍降服,哪里轮得到旁人多嘴——你难道姓赵么?

        当真到了那一天,也有御史台的人去死谏,你要啰嗦,还是先榜上有名了再说。

        按眼下形势,若无裴节度出手,今岁还有无科举都是两说。

        说到最后,多半就是不了了之了。

        只有一回,忽然有人无不险恶地提点前者:“府学每月发放的学俸,若按朝廷原本定数,仅有四百,人数还有定额,全是节度一力主张,才把金额翻了倍,又把人数扩到所有府学学生人人能得,若按你说法,样样照着朝廷来,不若先把这两年领的学俸还回去?”

        前者听得这话,自然憋闷,怒而反驳:“这钱难道是那裴雍自舍的?自然还是府中公银,是为朝廷、天子福泽,我凭什么不领?”

        “朝廷、天子福泽便是四百文,按你排行,都不到前三百,哪里轮得到你的份?全数退了再来同我们说话!”

        “你又算老几,有本事叫那裴雍……裴节度来同我说!”

        于是两边便推搡起来,险些撩了袖子开始斗殴。

        几个单纯气盛的年轻人说话,自然不能当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