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工业化基础-第3/4页



    如今已经一九三九年了,法币的贬值,已经开始加速,拿在手里,怎么说都不划算。

    倒不如花出去,哪怕做点有意义的事也好。鉴于手里的钱越来越多,财富流通起来才有价值,李牧已经开始提升手下的待遇,比如保安军,即便是普通士兵,每个月也有八块大洋的军饷,军官更多,高级军官,仅仅靠军饷,就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名下的各大工厂,以及启动的各种大工程,雇佣的工人,待遇也开始全面提升,不但薪水提升了百分之五十左右,各种福利待遇,也渐渐开始跟上。

    如今,相比南阳的各种私企,能进入李牧名下的工厂,绝对让人羡慕。

    不但是各种工厂、工地的福利在增加,迁入南阳的各大高校,办学经费,也在大幅增加。

    李牧今年给他们的拨款,相比去年,高出了百分之五十,可谓经费充足。

    这些大学,也经常和国内西迁的高校交流,如今成了所有高校羡慕的所在,甚至有不少高校,最近都在和南阳沟通,能不能把学校迁过来…毕竟,小本子的空军被摧毁,在华各处战场明显进攻乏力,南阳地区,已经不大可能染上战火。

    又治安良好,物价低廉,商业繁华,极其宜居,确实很吸引人。甚至,远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也心动了,他们那边的条件实在太苦了,不但办学经费越来越少,各种条件也极差,学生的宿舍基本都是茅草屋,教室也只不过顶上搭了一层铁皮。

    目前,正在和这边进行积极沟通,毕竟昆明也是军阀云龙的地盘,财力有限,对他们的支持也很有限,换一处条件更好的地方也是正常选择。

    李牧当然欢迎,南阳地区接下来将会建设大量的工厂,尽量完善各门各类的工业体系,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高校这种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

    包括仍在西迁路上的浙大,同样在和南阳联系,浙大从前年杭城陷落后,就一直在西迁,一路走走停停,一边走一边办学。

    最终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坚持办学,抗战胜利后,才回迁杭城。

    如今,他们仍在一边办学,一边西迁的路上,听闻南阳条件如此之好,又远离战火,对高校也极力支持,同样心动了。

    正在和南阳积极沟通…为了支持他们办学,也为了表示诚意,李牧已经分别为这两所高校,捐款一百万法币,缓解他们的困境。

    另一边,手里放着五千多万法币,随着各种物资的卖出,尽管少收法币,大部分只收银元,仍然有源源不断的法币涌入手中。

    通过牧武商行,用法币兑换黄金,外汇和银元的行动,也越发的不顺畅了,大家都意识到法币的贬值,都不肯多收。

    倒是南阳的情况,比较好一点,去年李牧就开始推广银元,逐渐减少法币的使用,比如发军饷和工资,用的就是银元和粮票,早就不再发放法币了。

    上行下效,如今的南阳地区,法币的市场一再萎缩,大家基本上都开始使用银元,对抗法币的通胀和贬值。

    在南阳地区卖出的各种物品,收回来的基本上也都是银元,到是外地,来这里进货的商家,还经常使用法币,接下来会限制这一点,进入全面去法币化。

    这五千多万法币,李牧也想到了使用方法。就多干点有益民生,有益于保留国家的元气,为未来全面工业化,打好底子,培养更多的人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恰好,抗日联合军控制的,以豫东地区为主的一大片地区,就是极好的目标,这里民生艰难,却人口众多,更容易接受思想,把这片地区打造成一片革命示范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