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原路返回



天,热极了。

天空的云彩早已被太阳烤得无踪无影——路边的大树,也耷拉下脑袋,像蜡捏的一样,纹丝不动。

五月的天气,本应该是夏收割麦碾场的农忙季节,整个金陵川还是光秃秃、灰塌塌的一片凄凉景象,火红的太阳像个火球似得,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凶相,向大地喷射咄咄逼人热量烤着大地。

按理来说,大婆这次出行应该是有目标的,重新返回西山孙家坪,帮工求食果腹,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拖延至今,在万般无奈之下出行,却正好赶上了个大热天离家。

一家人包裹行囊一大堆,还领着一个病体初愈,十分虚弱的父亲。大婆虽然年龄不大,三十**,四十岁不到;可是,她却拥有那个年代的典型的产物,一双小巧玲珑的三寸金莲,一走三晃,好看是好看,却是中看不中用,摇摇晃晃的脚下不稳,偶尔在父亲实在走不动了,需要大伯背父亲的时候,大婆替换着背一下包裹行李,她那原本走路摇摇晃晃不协调的样子,更加显得滑稽可笑,也让人觉得委实心酸可怜……

如若不是赶上这个千年罕见的大旱灾,造成这个可怕的大饥荒十八年年馑,像大婆这样的小脚女人,平时出门回趟娘家,至少也得骑头小毛驴。时代造就英雄,万般无奈的大婆,此时,也成了一个逃难中的小脚女英雄,拄条打狗棍,背个大包袱,顶着火辣辣的大太阳,汗流似水的领着一家人,艰难的在这坎坷不平山路上,慢慢地迤逦爬行。

大婆看见路上的行人,大热天都是来去匆匆,偏偏地只有自己脚疼的走不动。别的走长路的人,都可以避开中午最热的时候,趁着两头凉快的时候赶路;唯独她不行!

在这深山老林里行走,原本就是人烟稀少,山高林密,是一个野狼经常出没的地方。

大婆一个小脚女,带着三个半大孩子走路,身边没有一个男人跟随壮胆,就是大白天行走,只要一听到有怪异的兽叫和鸟鸣,也会吓得他们毛骨悚然,让他们紧张一阵子。

所以,大婆领着三个孩子为了赶路,他们哪里还顾得了天热太阳红,为了遮挡头顶火红的太阳的烤晒,他们在路边折几支细柳条树枝,中间在加些野花野草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既好看,还能趁凉遮阳,年幼的父亲和不懂事的二伯,为此还高兴的不亦乐乎。

真是:孺子哪知寡母苦......

父亲他们早已习惯了忍饥挨饿的旅程。二伯连义原本有一副唱花脸的好嗓子,偶尔穷开心,还黄腔野调的唱几声秦腔戏,逗娘和大哥开心,也算是苦中作乐吧。有时候他也会拍马屁拍到马蹄上,被心烦意乱的大伯贤义和大婆骂一顿,结果落个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处境。

一路上,扑蝴蝶,逮蚂蚱,在路边采野花,编花环,似乎也是枯燥乏味的长途跋涉的调味品,也是唯一骗取父亲走路的动力。只有遇到村庄,才能停下来去求爷爷告奶奶的大娘、大婶的去讨要点吃的东西;若是赶上快到吃饭的时候,他们就远远地躲在阴凉处歇息一会儿,等人家吃的差不多了,去讨要一些残汤剩饭果腹。

一家人,就这样走走停停,一路上能歇脚的地方,也尽都在大婆的心里,为了安全,大婆他们只得晚启程,早歇息。

一路倒也平安无事,还算顺当。

虽说是轻车熟路,几百里的路程,却让他们娘儿几个走走停停的走了一月多,

直到七月初才到达了孙家坪对面的卧虎岭上。正赶上此处的夏收季节即将到来。

走的筋疲力尽的大婆,昔日看惯了老家灰蒙蒙、光秃秃的荒山,受尽了无望恓惶的煎熬;如今,坐在高高的卧虎岭上的那棵老榆树下的大石头上,抬头举目遥望西山的自然风景,心里真是感慨万千,相差几百里路程,却是山里山外,两个地方两层天;这里青色的山峰一座连一座,高耸陡峭,奇峰对峙,峰回路转,山环水绕,美不胜收;再看对面山上开始泛黄的麦田一片接一片,在微风中翻着麦浪煞是好看喜人——

山脚下的孙家坪,四面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得天独厚,被一片翠绿笼罩的影影绰绰——就连孙家大院红墙绿瓦、楼台亭阁上的飞檐走兽也被翠绿遮掩的斑斑驳驳,忽隐忽现,扑朔迷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