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劫后重逢-第2/3页



奶奶擦干了眼泪点点头答应道:“我也是这么打算的,所以才等天黑了走的,趁天黑逃出来比较容易些,路上没有行人,左邻右舍谁也不知道我们的去向。”

现在正是隆冬季节,外边天寒地冻,此时也很少有人来串门,奶奶和大婆把南窑打扫干净,奶奶烧热了土炕,大伯去前院关上大门,兄弟几个一起在炕上玩纸牌。

看着小兄弟几个劫后重逢,在一起开心的玩耍,妯娌两个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三年大旱庄家颗粒无收,家里过去存下的棉花也换成粮食吃了,大婆也就无棉花可纺,劳累辛苦多年的纺车,现在也静悄悄地蹲在墙角落里睡着了。一辈子勤劳辛苦管了的大婆,只能在旧衣服上缝缝补补下功夫。

这回好了,妯娌俩有个说话的伴儿,倾诉的对象,奶奶向大婆一把鼻涕一把泪,从头到尾的诉说了自从离家回到娘家后,那种寄人篱下的那种生活,使她看够了娘家大嫂的脸色,她为了讨好大哥大嫂,她跟着大哥就像男人一样的拼命干活,吃尽了牛马力却不落好,最终还是被兄嫂以两斗玉米的代价,卖给了簸箕湾的这个禽兽不如的吴老板,吴家虽是大户人家不缺她母子的吃。

可是,那个吴老板吴明起的为人品和性德行,却实在不敢恭维——她在吴家受尽了吴明起非人的折磨和虐待,就是几天几夜也诉说不完……

大婆一想起,自从奶奶负气离家后,她在家领着俩个儿子,为种玉米遭受了多少罪,结果只收回来的玉米少得可怜,只是比原来用的玉米种籽多了一些,而且玉米颗颗小小的,让人看着也心酸,现在还得继续数着颗颗吃,不由得她也泪流满面。

大婆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她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告诉奶奶道:“唉——翠儿你就不知道么,自从你负气领着小周周走了以后,我原本想你走了,贤儿也大了,能指靠得着了。我这回为活命跟着你们东奔西跑,想着锻炼的也差不多了。谁知道,一到胡基地里就寸步难行了,真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啊——我原先幻想着实在不行了,我还有我娘家俩个兄弟帮忙。再说,远处的地咱暂时先不种,咱们也没办法种,咱们只种咱门前头的这一块水浇地,都种上玉米也足够吃了,离家又近,戏楼后面的泉里也有水了——唉,真是看着容易,做着实在是太难啊?”大婆说着说着泪水就扑簌簌的往下掉……

正好应了那几句唐诗: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是啊,你看你这么小的脚,能下地干活吗?你怎么不打发贤儿去请他俩个舅舅来帮忙啊?”奶奶既心疼又生气的责备道。

“你不是不知道,你还没有走哩,白福老汉就天天像催死鬼似的逼你腾窑,等你前脚走,他后脚就叫来了人在院子里打院墙,天天在院子里出出进进闹哄哄的打院墙,我还生气我那两个没良心的兄弟不管我,这么大的事情他们也不过来看看?我又腾不开身子回去看看,无奈我打发贤儿和连儿过去叫他舅舅去,谁知?人家还是锁将军霸门没有回来呢,听邻居说我娘死了,那一家大小外出逃荒,到底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至今未归,生死不明?”

“唉,怎么先饿死的都是老人啊?我娘也饿死了!”奶奶用袖子擦干泪水,百思不解的抬头问道。

大婆苦笑着在奶奶的额头轻轻地的一戳道:“唉——你这个瓜媳妇,怎么连这个都想不明白?再穷的家,有饿死的大人,没有饿死的娃娃,大人宁愿自己饿肚子,也不让孩子饿着,所以饿死的当然先是老人、大人,最后才是娃娃们,这就是口边头常说的爱子心切,就是这个道理嘛!”

奶奶也回应地笑了笑问道:“我笨!我笨!大嫂,笨笨好些了吗?”

“自从你们走了,他再也没有笑过,他嘴里不会说话,可心里什么都明白,唉——你看他死不了,也活不旺的样子,怄愁死我了!”

离别数日,妯娌俩个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的话题……

却说,簸箕湾的吴老板吴明起,去福建做珠宝生意,也不像他想想象的那样顺当,一直在途中耽误到过了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他才急急忙忙的赶回来了,未曾进门就傻了眼,他一看大门是从外面锁着的,他用手拍了半天门,屋里静悄悄的也没有一点动静,他也不知道奶奶和父亲他们去了哪里?去找左邻右舍问了一圈,也没有一个人知道奶奶的踪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