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章大唐是一个爱情的国度-第5/9页





    这就是李义府提出来的新的策略,针对勋贵士族的推恩令。

    他想通过扩大士族阶层的方式来减少士族阶层的的权力,提高寒门的地位与权力。

    很明显,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因为对于扩大后的士族阶层,在全大唐百姓中的占比实在是太低了,仅仅是读书人便算士人这一条,长安县有口四十六万,能被算作士人的不足三万。

    这还是长安这种京县,如果推诸荒僻野县,百不足一都是正常的。

    以前受到优待的不过是极少数的勋贵,百姓还能承受的起,现在增加了无数的寒门士子,一旦朝廷提高这些人的待遇,不出二十年,大唐又会多出一个新的阶层。

    这对勋贵们影响不大,然而最后这些士人受到的优待造成的负担,还是会落在百姓身上。「狄仁杰瞅着温柔道:「这虽然是权宜之计,却也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不这样又怎么办呢?

    除非你们有办法让全大唐的百姓统统成为士人,这一点你们觉得可能吗?「不论是温柔,还是狄仁杰都不约而同的不想谈到皇帝家的事情。

    最终,他们还是把话题放到了即将进京的李义府身上,还认为这才是当务之急。

    云初多少有些失望,因为即便是温柔跟狄仁杰在面对皇帝的时候,也没有生出什么反抗之心,只愿意在规则允许的范畴中,来制衡一下皇帝。

    这是没办法的一件事,直到目前为止,李治人家依旧算是一个很好的皇帝。

    自己没有穷奢极欲,没有满世界的搜刮美人享用,更没有像杨广一样耗费国家财政去满世界巡游,只要地方上有灾祸,就会很通情理的免除受灾地的赋税,并且还会安排常平仓开仓放粮。

    至于军事上,更是李治本人的荣耀所在,边地的百姓丢一只羊,边军们就会给他从隔壁异族人手中夺回来十只,边地的百姓要是不小心丢一个,边军们就会穷搜当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如果实在找不到,就会假定是被异族人给害了,异族人必须交出一个或者几个凶手抵命,如果不交出来那就用全族的命去抵。

    李治的不讲理绝大多数都表现在异族人身上,少部分表现在勋贵们身上,至于国内百姓,李治是很多很多年以来唯一愿意跟百姓讲道理的皇帝。

    就因为李治是这样的人,才会出现大宛都督府随便就勒索人家两万匹良马的事情。

    这种事情在各个都督府很常见,御史言官们也对这些事情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他们知道大唐域外的事情,就算送到皇帝案头,皇帝的第一判断依旧是唐人有理。

    这样的诉状送到皇帝案头还不如不送,一旦皇帝开始过问这件事情了,对异族人来说后果比申诉前还要严重十倍不止。

    唐人优先原则,在大唐国内,国外,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

    这就在大唐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边关地的百姓普遍比关内的百姓还要富裕一些。

    尤其是去了西域的百姓,他们往往在西域苦劳几年之后,就能带着在西域赚到的钱回到故乡,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家翁。

    于是,这些年跟随着西域商队跑西域的唐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万年长安两县的百姓更是如此。

    皇帝要求万年,长安两个县的百姓们把已经烧过一遍的地又烧了一遍,虽然是在劳民伤财,可是除虫效果真的很不错。

    为了防止曲江宫再出现百鸟朝凤的场面,李治下令把曲江宫里的树木砍的一棵不剩,美其名曰是为了防止虫灾,在这件事上,皇家要体恤百姓,不能留着那些树,给百姓们来年种植庄稼留下后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