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凝聚人心-第2/2页





  归根结底,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江都留守”,还是需要他展示出足够威服群雄的实力。

  而这些实力当中,又以军事实力为先。

  所以整顿内务的同时,杨遇安也不忘对骁果军的消化、整编。

  得益于尉迟恭等人是成建制地投靠过来的,加上杨遇安名义上还是大隋的臣子,所以基层编制,各式名号基本不需要更换,原样接收就好。

  如此一来,能最大程度上保存骁果军的战斗力,不会因为编制频繁变动而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问题。

  简而言之,非必要不折腾。

  作为范蠡“真传”弟子,杨遇安始终没有忘记夫子所授的大道。

  毫无疑问,三千骁果就是杨遇安接下来的组建新军的核心,这也是他为何大费周章也要将尉迟恭等人接应过来的原因。

  除此以外,他再从丹阳郡兵中挑选一千精壮编入其中,与三千骁果共同作为主力大军。

  至于琼花盟本身的僧兵道兵,虽然经过这些年积累达到小一万的规模,但顶多只能算“拿着武器的农夫”,让这群人守城还行,指望他们到了野外跟正规军作战,甚至攻略城池,简直痴人说梦。

  所以他不打算让这些人担任主力,只是作为仆兵替大军开路搭桥,建设营垒,交通运输。

  最终经过适当调整,杨遇安将四千主力分作左右两路。

  虎贲郎将尉迟恭为左军将军,领两千左军,秦琼作为他的副手。

  柴绍提拔为虎贲郎将,出任右军将军,也领两千军,以程咬金作为副手。

  其实杨遇安一开始又想过让秦琼统领右军。因为秦琼不论武功修为还是冲锋陷阵的能力,明显要在柴绍之上。

  但柴绍有一个秦琼不具备的优势,他的出身、人脉比起来自齐地的秦琼更靠近关陇,而骁果军多由关中子弟组成。

  显然以亲疏而论,柴绍都比秦琼更有号召力。

  毕竟当统帅,武功高强不是首要考虑的条件,甚至也不仅仅是指挥技巧。

  技艺再高明,若不能服众不能调动麾下,那也是白搭。

  所以基于同样考虑,监军一职杨遇安给了司马张仲坚,负责指挥近万仆兵。

  虬髯客以“负心”为道,本就具备担任监军的重要潜质。

  监军本身还肩负责督运粮秣的职责,这些仆兵就是他这些年留在丹阳训练出来的,由他来指挥调度也方便。

  关键他还是张氏族长,作为后勤负责人,显然比尉迟恭等外来军将更便于行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