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林柳郎有恙,关西皇甫陪葬-第4/7页





    “我不过十余岁,哪里会探索到这些,是一位古时先贤刻在石壁内这些医理常识,似乎是专门医治‘伤寒症’的,我便默默记下…觉得有朝一日,或许能用到。”

    “以往,我也会写出来交给一些大夫去看,可…他们大多数是无法看懂的,再加上我也并不识医术,自然他们会觉得我是在胡闹。”

    “仲景先生医学传家,我就试着写上一番,看看仲景先生能否看懂那洞穴中先贤的医理。”

    张仲景的家族在南阳算是颇为有名。

    其父亲张宗汉还在朝廷做过官,承袭家门,张仲景也被推选为孝廉,只等朝廷指派官员。

    当然。

    比起做官,张仲景从小更喜欢跟同郡同族的张伯祖学医。

    更是在见证到瘟疫肆虐,族人枉死后,下定决心要找到治愈伤寒症的法门。

    故而…

    对伤寒症,张仲景一直有所留意,细细的精研,治愈的方法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最基础的雏形。

    别的医者看不懂柳羽写的内容,但张仲景不止是看懂,而且看的深入,看的格外透彻,更是看出了博大精深!

    此刻的张仲景,捧着布帛的手都在微微的颤抖,只觉得自己被震撼到了。

    要知道,柳羽默写的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

    原本他一个学考古的,自然不会看这些医学名著。

    但…架不住前世柳羽的老爹是一个“老中医”。

    耳渲目染…

    呃…其实根本不用耳渲目染,身为“超忆症”患者,看一遍或者听一遍就记住了,想忘都忘不了。

    当然…

    严格的说,《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并不是张仲景亲笔所书,他写的叫做《伤寒杂病论》,是他毕生探寻,找出的治疗伤寒症的方法。

    只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大汉灭亡的前一年,张仲景去世,他著写的《伤寒杂病论》也就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

    这个时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不久,原书亡失。

    据说还是晋朝时,一个叫做“王叔和”的太医令偶然中见到了这本书的残章。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

    里面记述了伤寒症的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

    而柳羽默写的版本,则是在宋代又一次经过校订与发行的版本,其中更是加入了宋代时期医疗的先进方案,算是对最初版的《伤寒杂病论》做出了补充。

    也就是说…

    柳羽默写的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哪怕是放到三十年后,张仲景成功撰写出《伤寒杂病论》时,也不会与他的理论一模一样,只会更高端、更缜密、更超前。

    当然了…

    柳羽就担心,张仲景会像那些普通的“大夫”一般,不识货!

    可现在…

    从他那震撼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不仅看懂了,而且奉若至宝。

    这就好办了,要知道,柳羽交给他的不过是一个时辰默写出来的内容,要把所有的内容,全篇五万字全部默写出来,至少也得五、六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