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朝会争辩证清白-第2/4页





        “吴御史费尽心思挑出这二十八处,想来也颇不容易,只是这样的解读,似乎并未理解臣的实际意思。”

        盛顾言语气淡然,在吴御史听来却有种冲他而来的嘲讽之意,他刚想开口反驳,另一人却站了出来。

        “盛校书好口才,只是再如何辩驳也难以洗清你诗文中所表明的心思。”正是先前在崇文馆中批判盛顾言的另一位学士元岳。

        话音刚落,没等盛顾言回应,又有一人从列中走出。

        “禀陛下,臣有言要奏,昨日臣恰好于市坊中见到另一本盛校书的文集,不仅有对其详细评注,更是广受欢迎,被那些举子奉为科考参阅书目。”

        这人正是这些时日没来崇文馆讲学的高廷义,他上前两步,同样呈上一本盛顾言的诗文集子。

        这当然不是高廷义闲着没事偶然去市坊寻到的,而是盛顾言有意带去拜访。

        不得不说,孙老板的动作确实迅速,不过两日就让人抄好了那本集子上架售卖,打着“新科状元文集”“手把手教你考状元”的名头,这本集子一上架就被那些书生一抢而空。

        若说先前他们只是听闻盛顾言这个年纪轻轻的状元的名号,现下看到对方诗文,则更是心生佩服,细细研读,对他诗文的理解也渐渐传开。

        然而盛顾言却也明白,这只是第一步而已,这些理解在读书人中流行,却还无法上达圣听,他需要一个机会让它呈现于皇帝与朝臣面前。

        他自己是不行的,而高廷义便是他寻到的一个机会。

        高廷义是太子詹事兼崇文馆学士,根据他所知的信息,此人为官向来有清廉正直之风,虽为人稍显刻板,但也懂得赏识才华。听闻对方病愈,他便携了这集子前往拜访。

        待他澄明事情来由后,对方果然应下,便有了今日殿上这么一出。

        纪昶接着翻了翻高廷义呈上的这本集子,看到里面的诗文评注,心中也已有数。

        “吴御史想来并未仔细查探,对盛校书所作有不少误读吧。”

        高廷义接着开口,看到吴御史面上似有不平之色,又补充道:“况且这并非臣一家之言,乃是获得京中众多举子认可,还是说,吴御史觉得自己一人便比其余所有人更能做决断?”

        此番话语却是颇有力度,若只有高廷义一人发声,难免会被对方抨击为个人解读,但若只有那些学子认可,也难以呈现到众人面前,唯有二者结合才能切实反驳对方。

        而高廷义后一句可以说是对吴御史的嘲讽了,吴御史是明经出身,本身就比进士科要矮一等,要说诗文解读上,他确实不如对方有话语权。

        至于元岳,则被他忽略了,现在关键的是皇帝的意思,他有何想法已不是他们需要关注的。

        纪昶看着殿中的三人,片刻后开口:“朕以为高学士所言甚是,盛校书仅是援引了些域外文化,于异心一说确实相差甚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