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 第45章 李玉英求贤育才2-第3/4页
车子离开李华家门,缓缓驶向107国道,一路向武汉精英文武学校开去。车子离学校越来越近,李华的心态也越来越无法平静。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十八岁的李华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因根红苗壮,加之遥遥领先的学习成绩,入了党并作为留校骨干使用。就因为过于走红,引起了周围人的妒忌,借文化大革命反右之风,将他的一副画批判为资产阶级的香花毒草。
一九六九年,被打为极右反革命分子的李华,下放在重庆市一所小学校里当教师,边教学边接受改造,一九七九年才给以平反。
平反后,李华老师总算有了点人身自由的权力,但对十年的冤枉,他说什么也想不开,一气之下去重庆市教育局请了个长期病假,回到了湖北省黄陂老家。
受了严重创伤的人,在家休息也难安生,心里总憋着一股不可屈辱的闷气:一个年经有为的大学生,竟然被荒谬无知的批斗纠缠不休,三次被打成重伤几乎丧命,伤透了心,便产生了周游全国自生自灭的想法。李华拿定主意后,带上了家中仅有的二元七角钱,踏上了漫无边际的坎坷险途。
十年七个月的艰苦里程,李华除了台弯省没去外,硬是走完了全国二十七个省,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山川古岳、大海高源。究竟是怎么走回来的,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虽说当时钱值钱,但仅仅的二元七角钱,怎么也难维持他的正常生活。
他完全是乞丐式的流浪儿,遇到城市、集镇,晚上睡街头,白天现场挥毫卖字、画换两钱,买点干粮饮料以备途中用。遇到乡下民间,白天挨门逐户讨得点残羹剩饭充饥,晚上睡在农民家的房前屋后过夜。有时实在赶不到城市、乡村,就在半途的公路边或山坡地头打个盹继续赶路。严冬酷暑,李华硬是日复日年复年的像航海家郑和那样,周游了一圈后又走了回来。
走时才十三岁,现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侄姑娘,望着眼前这位头发披肩,胡须飘胸的叔叔,简直不敢相认。她不忍心自己的叔叔如此消沉,更不愿他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不顾死活,哭着劝说道:“能在‘文革’中不被打死已经是万幸了,不要再折磨自己了。迁过来吧,有侄女一口饭,决不让叔叔饿肚子。迁过来吧,叔叔!”
李华那颗冷却的心终于被侄姑娘哭软了,闷头想想也是这么个理,那么多大人物在“文革”中受屈的还少吗?有的甚至被屈死。自己算个啥,一个小小的卒子,而且还是个没有过河的卒子,你还能抗拒历史的车轮吗?蚂蚁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李华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唉!历史的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吧!”
一九九零年,在侄姑娘的再三劝说下,李华从黄陂老家迁到了东西湖农机公司当了一名小小的职员。
然而,命运戏弄人,福祸难料、道路坎坷。刚到公司那一阵子还挺开心的,但慢慢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随着电子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机公司很快就垮了台,李华再一次地油燃而生失落感。
不过,这一次的失落没有精神上的压力,他不但没有消沉,反而鼓起勇气。凭着学校学得的一技之长,在家办了个书画家教,既可以教孩子学书法、绘画,又可以解决生活费用不足的实际问题。
李华在教学方面确实有两下子,教出的学生连续两年取得了三名《少儿百花奖》和两名全国书画大赛《双龙杯奖》。但他缺乏经济头脑,人家办学招的是富商子女,月交学费二百元。他不忍心高收费,专招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月收学费三十元。虽然学生挤破门,可人家发了财,他却因赔本跨了台。他痛心自己无能,市场经济的大潮没有冲醒他,最后竟然混到了写字卖对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