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朝会
今日朝会之前, 诸位朝臣已接到今日议政方向,在未开朝之前的数日之间, 他们已经议论纷纷, 重新调整十方军镇部署,必然会引发一部分固有势力的不满, 但皇帝这么做的用意已十分明显, 诸臣身上不免都冒起一阵冷汗。乐-文-
如若不服从皇帝裁决,必然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遭到皇帝的报复, 如若服从了皇帝的裁决,那先帝之前部署在十方军镇的军事力量, 便会造成动荡。
五更鼓过后,皇帝已端坐在万岁通天殿前的龙椅上,他清冷的目光先是在整座朝堂之上一扫而过,诸臣先是都噤若寒蝉,杨炎凉的声音一度在大殿中回响,“诸位臣属有事启奏, 无事退朝!”
朝堂上却是鸦雀无声, 无一人站出说话,都恨不得与此事撇清干系,但皇帝三年努力,已有十数名心腹朝臣安插在朝堂上,皇帝意思他们已揣透,便有人出列说道:“如今天下承平日久,久无战事,怀安王如今也已年迈,何不调回京城,颐养天年?”
皇帝目光落在中书侍郎周懿德身上,没有立刻回应,果然便有其他朝臣接续道,“老臣听闻怀安王自在土瓦剌一战中身负重伤,他的腿脚便一直不灵便,眼下四方战事已罢,薛讷与崔缜两位将军也已回京,皇上何不体恤,调遣怀安王回京与家人早早团聚?”说话的是兵部侍郎裴侍廉。
之后先后又有三人表述了相同意见,皇帝仍是没有言语,目光仍是在众位朝臣身上转移,有人交头接耳,他坐在高处看得一目了然,终于有朝臣按耐不住走出班列。
“虽是久无战事,却是这些将军长年镇守边疆之功,如若一刀切地取缔,恐怕会令蛮族人认为我凤栖国的中原腹地兵力空虚,会使他们趁虚而入。”说话的是天章阁的待制司马振兴。
另有一人是翰林院的直学士郑绍祖也已站出,“司马学士所言甚是,怀安王在国中威望甚高,同时也能震慑边疆游牧民族,如若将其调回京城,势必壮大蛮族轻视中原华夏的野心,微臣以为还是将怀安王继续留任在河朔军镇方好。”
之后也有三名朝臣站出表述了相同意见,杨炎凉这时回头来看皇帝,皇帝的脸孔隐藏在十二垂珠旒之后,看不出喜怒。
众人便开始在朝堂上窃窃私语,皇帝仍旧不语。
中书侍郎周懿德忽然道:“怀安王年迈,若是将他一直留任河朔军镇,是否会让蛮族以为我国中竟无新任将领可接替他的位置。眼下四方兵罢晏然,微臣以为正是培养新任将领,将其调往前线历练的最佳时机。”
郑绍祖朗声一笑,说道:“中书侍郎大人此言差矣,派出新任将领历练是不错的,但是历练之地最佳的是在临时的战场,而绝非河朔之地。河朔是何等重地,我想诸位朝臣也都是知道的,乃是我国最紧要的边塞之地,与北国凶悍的游牧民族地区接壤!一旦出了差池,被游牧民族趁虚而入,那弄不好丢失的可是祖宗的基业,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大好河山!试问中书侍郎大人,这样的差错……你能担当得起么?你这出得可不是馊主意又是什么?”
周懿德盯他一眼,冷哼一声拂袖回到班列。
站在丹墀之上的杨炎凉眨眼,悄悄回头看皇帝,皇帝坐在高深的龙椅深处,脸孔隐在垂旒之后,看不甚清神情的喜怒。
兵部侍郎裴侍廉立刻上前道:“人生七十已是古来稀了,怀安王在边镇的威望纵使盖过了天,可也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一旦被边疆的少数民族窥探到河朔军镇疲软无力,或是我凤栖国后继无人,岂不是白白送给了他们一次进攻咱们的机会。年轻将领纵然经验缺失,但胜在年轻气盛、身体康健,不如早早放权培养他们历练,皇上也好安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