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四 在舷窗前-第2/5页
奥尔良心中有一丝丝不详的预感,这种预感吓到了他。他不敢打开这两封电报。他一看到这两封电报,就焦虑难堪,根本不敢打开。本来就是,6年前,本来伊莎贝拉和奥尔良俩人是可以竞争一下的。但是老凯尔泰施拦住了他们俩,仅仅一句:“伊莎贝拉没必要读那么多书啦。这么好的机会,还是让给弟弟吧,是不是,伊莎贝拉?”就改变了伊莎贝拉的命运。伊莎贝拉一直对此愤愤怒怒意难平。奥尔良也知道。送别奥尔良那天,伊莎贝拉甚至都没去港口。至于比尔逊父亲,压力更是巨大。6年以来,奥尔良一直努力学习,努力不辜负比尔逊父亲对他的期望。比尔逊父亲每次寄钱给奥尔良的同时,也寄去一封信。在伦敦的皇家矿业学院读书,这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比尔逊父亲每次寄钱,奥尔良也更加觉得重担在肩。既然已经成为了比尔逊的儿子,那就不能给“阿拉罕布拉”这个光荣的姓氏抹黑。荣耀与责任也必然是一份压力,压得奥尔良脱不开身,宛如窒息。这个时候,父亲又来信了,而且还是和姐姐的信一起来的。两封电报都是只有一句话。父亲的威严既令奥尔良仰慕不已,又让他惊恐万分。想当年,比尔逊保护了老凯尔泰施,这份永远还不完的施舍也已经变成了血脉之中一生的债务。他对于比尔逊父亲,自然是完全相信。但是相信之中,却又布满了疑云。每一次寄来钱时,就让奥尔良起疑。最近钱这么不好赚,父亲从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盈利?每一次,他给伊莎贝拉写家书的时候,也往往透露出对于姐姐的关心与忧虑。他本来是想拥有一个圆满的家庭的,但是必然地,这成为了奢望。
最后攻读博士学位的一年多时间,奥尔良越发觉得事态不妙。先是资金的短缺,市场的迷雾,让他在本来就有的惊恐之中彷徨不已,却又平添了对于金矿厂目前到底怎么样了的忧虑。一切还好不好?没有明确的回应。一切,就是这样的颓废,仿佛连时间都变得缓慢。但是奥尔良并不甘心,当他仔细分析那些家书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不平常的事实。在伊莎贝拉与比尔逊之间,存在着一道明显的裂痕。老凯尔泰施还在的时候,这条裂痕只不过是生意上的。不过是比尔逊常常抱怨,说伊莎贝拉的东北区收关税收得太高了。而伊莎贝拉则是常常忿忿不平,说比尔逊元帅有大量保值资产来路不明。而且伊莎贝拉在描述到老凯尔泰施的时候,也是一点都不尊老。老凯尔泰施也常常给奥尔良写家书,里面都是对于奥尔良的谆谆告诫,对他说:不要总是像你姐姐那样,这个不满意,那个不满意。而伊莎贝拉姐姐则是在家书中屡次三番地向奥尔良控告老凯尔泰施,说他包庇比尔逊元帅。这一切都使得奥尔良同学感到不安。他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随后就回了纽约,准备前往旧金山的行程。
旧金山也好,圣弗朗西斯科也罢,已经在奥尔良心中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他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聪慧过人的天赋与积极向上的情操被生父老凯尔泰施所赏识,来到伦敦,这座全世界都仰慕的不列颠首都,英格兰的荣光照耀之地。但是现在呢?老凯尔泰施死了。而且在那封信中还写道,他是在东北区被炸死的。伊莎贝拉的东北区!啊……
自从离开了纽约之后,奥尔良就在船舱里坐立不安。我们知道,奥尔良是在纽约收到老凯尔泰施死了的消息的,当时他是立刻打开信封了,立刻知道了;后来,在范德比尔特的蒸汽轮船停靠在尼加拉瓜湖的著名入湖口圣卡洛斯的时候,奥尔良收到了两封电报,一封来自他法律上的父亲比尔逊元帅,另一封来自她忿忿不平的暴躁老姐伊莎贝拉。两封电报都只有一句话,导致奥尔良根本不敢打开,而且一天到晚坐如针毡。连完颜谷杭都看出来了。谷杭和奥尔良的感情就像天空一样永恒不变,这个我们以后再讲,所以奥尔良把所有事情都告诉了谷杭——当然了,每个小时都最多能“告诉”个五分钟,真叫人憋屈——谷杭虽然总是忙着计算天气预报的事情,但是多多少少还是在思忖着关于伊莎贝拉、比尔逊的一切的。她亦曾宽慰过奥尔良,说只是电报而已,大胆打开读吧!但是这种说一句话就带一个感叹号的家伙,你能信她?!于是奥尔良就一直没有打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