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暴力开源
官员们仔细地听着朱由校的演讲,思索着皇帝的态度。
“大明的未来,就拜托诸位了。”
皇帝的话语掷地有声,众人惊愕,猛地抬起头张大嘴巴,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社会的责任、朝庭的重担,自豪、惶恐种种复杂的情绪混然涌入心头。
群臣连忙起身行礼,说着,
“臣等惶恐。”
“陛下之恩,臣非陨首、结草无以为报。”
如是种种,不一而足。
朱由校站在堂前,扫视群臣,心中又陷入了思索。
在他的前世,学界所公认的中国的近代史始于1840年,而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很显然,明末清初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而现在这个重担落在了朱由校的肩上。
此时的中国需要一场变革,不论是思想认识上的,经济体制上的,还是政治上的。
任何社会的政治,就其性质而言,都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决定的。一定的政治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制约的。
政治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经济活动中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必然集中表现为政治斗争。
而此时的大明朝堂之上,大臣子普遍代表的都是士绅阶层的利益,农民、手工业者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朝中东林、楚、浙各党之间的斗争,是士绅阶层中不同地域集团的斗争。此时大明政府内部只有统治阶级的两耗,而不存在两人个阶级之间的斗争。
在此时的大明,现代意义上的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学派为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的资产阶级是不存在的,虽然教科书中说“晚明时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东西只是理论上说说的,实际上什么用都没有。
在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的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社会中拥有生产资料,占有工人劳动的阶级。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是“雇佣”,它需要大批失去生产资料却又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朱由校想,自己或许可以做些什么,国家资本主义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朱由校缓过神来,看见众人仍是一脸激动的样子,说着或出于本心或是奉承的表忠心的话。他摆摆手,示意群臣坐下,随后自已也再次入座。
朱由校目光坚定,看着群臣,
“卿等,今日起即正式任职枢密院,付责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今日,朕已在西苑昭和殿设宴于卿等以作庆祝。明日,朕让人将文书送去,卿等再开展工作吧。”
游船已停靠在了太液池北海的湖岸上,年轻的官员被带到了昭和殿参加宴饮,而朱由校则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下船后不久,就有一个内侍前来。
“陛下,东厂魏公公求见。”
魏忠贤现在在这个时间线上有两个职务,一是司礼掌印太监,二是东厂厂公。内侍作为内臣,不提魏忠贤掌印太监的身份,只提东厂厂公这个与皇帝更疏远了一些的职位,不知道他是谁的人,王安的还是别人?反正不是魏忠贤的,朱由校不在意这些细节,内宫中有各种各样的派系也很正常。
司礼秉笔太监王安是忠诚可靠的人,应该让自己身边人与他多亲近亲近。
魏忠贤不是个东西,他很聪明,但是性情猜疑残忍,媚上欺下,“仔系山中狼,得志更猖狂”形容他很是形象。但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对付一些腌臜之辈,魏忠贤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而当朱由校想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的时候,魏忠贤更是最好的背锅侠。
朱由校向那个内侍点了点头,示意贴身小太监永寿把魏忠贤带过来,他很想知道自己交给东厂的任务,现在完成的怎么样了。
事实上,朱由校交给魏忠贤的任务是“开源”,而开宰的对象则是晋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