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思维病毒-第3/4页





        他向叶舟说的第一句陈述性的话语是“怎么样?我睡得挺好”。

        这句话乍看没有问题,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他的话语里丢失了一个重要的连接句,就是“你睡得好吗”这个问句。

        第二句话是“没关系,来之,安之。你会去冲浪吧?我们可以去冲浪”。

        这句话丢失了先决判定条件,他根本没有问叶舟会不会冲浪、对冲浪有没有兴趣,而是直接问他“会不会去”。

        第三句是“可以的。对了,得让他们准备一些防晒霜,这里可不止有阴天”。

        丢失了基于客观事实的由前到后的逻辑推断过程。

        按照正常人的用语习惯,应该是先说“今天的阳光很好”,然后才到“不是只有阴天”。

        再之后的每一句话,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用语习惯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是,从根本上并不影响对语义的理解,只有在非常小概率的情况下,才会造成类似于叶舟问出“已经跟家人商量好了吗”这样问题的误解。

        但哪怕是这样的误解,也只需要额外的一个问题就可以解除。

        所以,语言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他的语言中,逻辑的缺位。

        叶舟终于明白为什么之前的审查人员没有发现问题了。

        因为问询室之所以叫做问询室,就是因为所有的审查过程都是基于问询的基础的。

        而这样的语言习惯,在应对问题时不会出现任何异常,但是,一旦进入陈述语境,那么问题就开始浮现了。

        按道理来说,问询人员应该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但另一个无比巧合的诱因遮盖了他们的判断,他们很可能把这样的混乱归结到了pdst,这也是当时自己的审查人员跟自己提到过的内容!

        叶舟终于明白了所有的“洗脑”做的是什么。

        敌人通过某种电信号刺激,修改了王海的语言结构。

        但他们的目的绝对不是让他的语言变得更难以理解,而是要通过语言的异变,从而引发他思维的异变。

        这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或者叫做,语言相对论。

        这个理论由萨丕尔提出,主要的理论总结成一句简单的话就是,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

        而一套逻辑缺位的语言,最终将会导致整体思维逻辑的缺位。

        一个简单的证明题中,我们可以轻易地从1+1=2推导出2-1=1,但如果逻辑缺位那么1+1=2将不再成为2-1=1的先决条件,某些推导过程会被这类语言的使用者当成公理来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