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似曾相识的策论题-第2/3页





    方运看了一眼自己的经义,破题的第一句就是“天命在人”,突然一笑,因为这个破题和策论第一题有着高度的统一。

    天命在人,那不仅可以让自己居住的地方安居乐业,也应该使侵害自己的敌人得到惩罚!

    方运无声一笑,提笔要挟,但随后愣住了。

    “造化弄人啊。”方运轻叹。

    荀子的四大圣道中,其一就是“天人相分”。这天人相分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天和人隔离,而是说,天虽然生成了人,但不能完全决定人族的社会,但“君子理天地”,是说人族到了一定时候可以主宰天地。

    方运说“天命在人”,是符合荀子思想中的“天生万物,人为最贵”的理念。

    而利用生态平衡灭蛮,就是人族在掌控天地,就是在“君子理天地”,与荀子的思想极为相似。

    但是,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孟子的“天命论”又有所不同。

    孟子的理念是,人要顺应天道敬畏天道,最好要在思想和道德上与天道相合,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有共同点,但也有分歧,那就是人是否能“超越”天。

    孟子认为人最高的境界也不过是和天一样,但荀子却又认为人能控制天,只不过没有说出“人定胜天”四个字而已。

    想到这里,方运无奈地摇头,圣道实在太复杂了,光荀子一个人就能让人精神分裂,赞同荀子的分工论,但很难赞同贵贱论,可又赞同天人相分和人定胜天。

    这篇策论若是写下去,必然会和性本善或性本恶一样引发相关世家争论。

    方运以前支持孟子的思想,但现在又不得不支持荀子的思想。

    方运思索片刻,决定还是用更稳妥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己现在与荀家交恶,若是自己肯定荀子的思想,荀家的有志之士愿意化解,但其他荀家人不可能忘记他文压荀家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去做无意义的迎合。

    而孟家人帮了自己,那么自己不需要吹捧孟子,但要尽量做到不能倒打一耙。

    方运闭上眼,继续思考,完善整篇策论,计策和写策论有不小的差距。

    一直到夜晚,方运终于确定这篇策论怎么写,并保证与经义的天命统一,甚至也想到如何更改之前的《忆乡》。

    之前的《忆乡》主要在怀念家乡,充满留恋之情,但与天命统一后,可以利用记忆里的自然变迁来体现天命的不可扭转,反而更加让人觉得过去珍贵,怀念之意更加浓烈,可谓误打误撞,让此诗的水平更高一筹。

    于是,方运先重新改写《忆乡》。

    写完《忆乡》,方运提笔就要写策论,但却没有立刻下笔,反而在另一片空白的纸上认认真真书写。

    “此文恐引发异动,为防妖蛮众圣窥视,望三位圣人考官相助,方运感激不尽。”

    方运写完轻叹一声,自己这样写是诚心诚意,因为接下来要写的策论对整个圣元大陆的格局都有巨大的影响,至少也是镇国文章。但还没写出来就请众圣帮忙,必然会被误认为狂妄。

    为了避免妖蛮众圣发现,方运别无选择,只能提前提醒。

    倒峰山,圣院,众圣殿。

    三位考官坐在大殿深处,每个人的眼中都有无数光华变幻,最终定格在方运那页白纸上。

    左侧的老人的神色有细微的变化,似是不悦,但在刹那间恢复正常,之前的变化像是幻觉。

    右侧的老人拂须而笑,道:“勇气可嘉。”

    中间的蜀国半圣米奉典微微一笑,并不说话。

    江州文院中,方运向天空一拱手,然后提起笔,缓缓书写正文。

    “臣对:孟子曰天时地利人和,若无人和,便以天时地利胜。天有质而无形,可顺可逆。顺则五谷丰登,逆则遗祸无穷……”

    方运以孟子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展开,顺利过度到“天”,立刻与上一篇的经义高度统一,在顺逆方面也与孟子保持一致。

    但在接下来,方运没有逢迎孟子,而是用自己的理念阐述人可以掌控天地,因为还没有写到计策的细节,始终没有任何异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