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太学见闻-第2/4页
对于学问的重视,刘协可以说比对军队的建设更加上心,首先便是免除了学费,教育所需用度皆有朝廷负担,这就让许多家境贫寒的人对刘协感恩戴德,更加拥护刘协做这大汉的皇帝。而因为有机会读书的人多了,朝廷取士的范围也就变得更广,对世家大族的依赖也相应的便减少了。世家大族虽有先天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却在不断的被抵消减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迟早会消失,为了保住这份优势,世家大族不得不加强了对本族子弟的教育,抛弃以往的嫡庶之别,选择唯才是举。
要说对朝廷的科举没有抵触情绪的世家大族,那几乎是没有。但刀把子掌握在刘协的手里,而刘协的身边又有着大批的拥护者,这才让对朝廷心怀不满的世家大族不敢越雷池一步。
人在被‘逼’上绝路以前,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苟且。刘协就很聪明,没有仗着手中有兵便为所‘欲’为,而是在关上一道‘门’的同时又给对方留了一扇窗,这就导致许多认不清科举危害的世家大族选择了苟且,利用自身的优势按照刘协划下的道来走。即便有那么几个头脑清醒的,也不是让刘协收买就是被刘协高度关注,轻易动弹不得。
诸葛亮到了太学,接待的规格并不是很高,郑玄、卢植这个级别的大儒压根就没有主动见他,也就只有孔融带着几名学子来接诸葛亮进‘门’。太学,不是什么人想进就能进的,刘协对太学很重视,一是未来的大汉官员十有**会自太学产生,二则是郑玄、卢植这些享誉天下的明宿大儒的安全对刘协很重要。
郑玄、卢植这些人,不仅仅代表着学问,更是天下清流的领头羊,虽不掌管着朝政,但却影响着天下舆论的导向。在信息传递并不发达的大汉,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几乎就等同于官方解释。
刘协能够坐稳江山,郑玄、卢植这些人的认可,功不可没。早在刘协稳定关中的时候,各路诸侯中就已经意识到不能任由朝廷做大这个问题,直接攻击朝廷不可取,所以这些坏心眼的人便不约而同的采取了散布谣言,败坏刘协名声的下作手段。
百姓无知,自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但百姓心里又有一个比较,更愿意相信那些有名望有资历的人所说的话。相比起无可考证的流言蜚语,百姓更愿意相信大儒们所说的话。正是有了郑玄、卢植等人的支持,刘协才渡过了开头的艰难,等到大汉治下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那些败坏当今天子的流言,也就从当初的半信半疑到如今的自发抵制了。
百姓是现实的,流言可不可信,最关键的对比就是看自家如今的情况。眼下大汉朝廷治下的百姓生活已经可以保证三餐温饱,也没有无休无止的徭役与不知何时会出现的兵祸,这对百姓来说就已经足够,当今天子那就是一个好天子。至于流言说天子荒‘淫’无道,只要天子没抢自家的钱粮,没祸害自家的‘女’子,哪管百姓什么事?
没有百姓希望大汉现在换个皇帝,鬼知道新上台的皇帝是个什么德‘性’。眼下这个就不错,没有换的必要,谁要坚持换就跟谁急。
诸葛亮没有来过太学,随着孔融参观了一圈太学以后,诸葛亮就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那是大开眼界。
如今的太学不同于过去,过去太学里的学子主攻诗礼典籍,除此之外极少能看到闲人。而如今的太学,按照刘协的构想,各类学问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专科。出人头地已经不似过去只有捧着书本勤读这一条路。士农工商,在太学里皆有专属的教学区。
“文举兄,商贾也有资格入太学?”诸葛亮忍不住问孔融道。
“呵呵……孔明休要小瞧了那些商贾。若我大汉无有那些商贾,百业难兴。还是圣上有先见之明,告诉我等前人将天下万民分为士农工商并非是为排序,而只是将天下万民分类,四民皆重要,并无高低之分。”
“哦?愿闻其详。”这个说法诸葛亮倒是头回听,连忙追问道。
“呵呵……孔明莫急,今日闲暇,你我不如找个清静之地坐下详谈,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