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见闻-第2/4页





    诸葛亮对此倒没客气,套话也是很累人的,既不能让对方察觉又要‘弄’到自己想知道的事情。既然马谡肯说,诸葛亮自然乐得轻松。当然马谡说的是不是真的,那就要靠诸葛亮自己来判断了。

    诸葛亮与马谡你问我答到半夜,才停下了谈话,各自回屋休息。次日一早,诸葛亮告辞离去,有了马谡的解‘惑’,虽还不能对此次长安之行‘胸’有成竹,但至少心里有点底了,不像同样身为江东使者的顾雍那样两眼一抹黑。

    作为孙权背后的支持者,孙权在得势以后也没亏待了顾雍,顾家也因此得到了重用。此番长安之行,孙权对顾雍寄予厚望。顾雍也知道孙权为何如此急迫的想要停止战事,倒不是孙权爱好和平,而是孙策好赖也做了十余年的江东之主,孙权刚刚上位,要做的首要事务当是铲除那些心向孙策的异己,以免留下后患。

    对于孙权上位时说等孙绍成年后就会让位的许诺,顾雍只当是放屁,孙权要真不拿江东之主这个位置不当回事,又何必暗中笼络多方势力支持自己。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东西,岂能轻易拱手让人。

    眼下孙策的家小包括孙绍在内的下落除了有限的几人知道外,整个江东几乎就无人知晓,孙绍能不能活到成年,顾雍反正是不怎么看好。

    这世上有些事可做不可说,就比如孙策家小的下落,顾雍当然不会去触孙权的霉头,但江东有人却不识时务,高宠、贺齐这二人就不止一次询问孙权,希望可以去探望一下孙绍。

    高宠原是刘繇部将,代替了演义中与孙策在神亭岭‘激’战的太史慈,与孙策不打不相识,归顺孙策后对孙策忠心不二。而贺齐虽声名不显,但却是个有大本事的。江东南部山越为患,只要有贺齐坐镇,山越便不敢造次。

    这二人对孙策的死活很是关心,虽然对孙权继任江东之主一事保持了沉默,但孙权却不敢认为这二人就没有扶保孙绍上位的心思。只不过这二人手握重兵,轻易动不得,孙权也只能耐下‘性’子徐徐图之。

    不过对于高宠、贺齐的死活,顾雍并不是很关心。家国天下,顾雍首先关心的是顾家在江东的利益。先前由于随陆家一同支持刘备,结果在孙策取了江东以后,顾家并不受孙策待见,在官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能撑得起场面的人。这也是为何顾雍会选择支持孙权而并非孙策的理由。

    离开了江东,进入大汉控制下的豫州,当地百姓给顾雍的感觉立马就与在江东时感觉的不一样。都是刚刚结束战事的地方,豫州的百姓已经在当地官府的帮助下开始恢复日常的生活,而江东的百姓,却还在为此战战死的亲眷发丧哀悼。

    豫州百姓的家中不是没死人,可当地官府的安抚很及时到位,不似江东只是将战死者的骨灰送到,放下一点少得可怜的抚恤金便算是完事,百姓难过与否,官府不管。而豫州的官府却是除了可以让一家人半辈子不愁的抚恤金外,更是派人亲**问帮助。两厢一对比,自是得到安慰的百姓恢复得快。

    在感叹大汉官府工作到位的同时,顾雍也在犯愁此行前往长安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孙权所‘交’代的任务。

    两家谈和罢兵是主要任务,其次便是看看大汉内部是否有机可乘,最好是可以搅‘乱’人心,令朝廷无暇他顾。但顾雍对这个任务却不怎么有信心,看官府中那些官员对待百姓嘘寒问暖的表现,想要挑动百姓对官府的不满何其难也。

    大汉的百姓是最懂得知足的百姓,只要官府没有苛捐杂税,没有随意摊派,但凡生活还能过得下去,百姓就不会有造反的心思。民以食为天,这些年来大汉风调雨顺,积攒下不少粮食。此番对外的战事只是进行到一半便中止,预期准备的军粮都没用完。哪怕是凉州今年闹了蝗灾,只要朝廷救灾及时,百姓压根就煽动不起来。

    “老爷,到汝南了,是否进城歇息一晚,明早再走?”马车外有随从轻声请示道。

    顾雍掀起车帘看了看天,见天‘色’不早,便点头道:“就依你所说,今晚在汝南歇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