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阵前闲谈-第2/4页
战场相见,看到久仰大名的周瑜,刘协不由有些‘激’动,历史名人呐,虽然是处入敌对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刘协对周瑜的好感,唯一可惜的就是周瑜对孙策忠心耿耿,轻易招揽不过来。就跟此时还被软禁在长安的郭嘉,直到现在也没松口,好在刘协不是好杀之人,不愿跟那就不跟,反正把你软禁在长安,没你辅佐的曹‘操’,要对付起来也容易一些。杀戮是为震慑,若是没有那个必要,刘协轻易不杀人,或者说是不轻易杀自己人。什么人算自己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胡人的杀戮是为了消除潜在的隐患,胡人强大了,汉人的麻烦就大了,除非将那些胡人归化,变为自己人。但归化胡人又非是一日之功,唯有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使其归心,认同汉人这个新身份。
刘协要感谢汉人的先祖,正是代代相传下来的文化底蕴,才让刘协归化胡人的计划得以实现。一个没有文字传承的民族,是很容易被强大的民族同化的,刘协从文化下手,说汉话,识汉字,不出三代,羌族、氐族等文化传承需要口口相传的民族就会成为汉族的一分子。
对待胡人好办,但对待同为汉人的敌人就不那么好办了。斩尽杀绝虽也是个办法,但同样这样做也是在内耗,损失的还是汉族自身的实力。若是可以将那些人才为朝廷所用,那对汉人来说是件好事。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收为己用的。比如刘备,这家伙就不在刘协的考虑之列,或许是受后世的某些观点影响,在刘协眼里,这刘备就是一个厚黑的达人。此人野心极大,幼年时就曾自比高祖,而在成年后,虽然嘴上说的是为了汉室,但实际上‘私’心更重。与刘备相比,曹‘操’反倒要显得厚道一点,至少他至死都没有称帝,死后也是以汉臣之礼下葬。而反观刘备,在得知曹丕‘逼’迫汉帝禅让以后,立马迫不及待的在汉中称帝,大赏群臣,让刘协觉得吃相有些难看。
有些人是一心想着要造反,只是时机未到方才隐忍,就像刘备,而有的人还是可以通过说服‘逼’迫令其回头的。
刘协欣赏曹‘操’,不喜刘备。若他是普通人,那欣赏或是不喜都无关大局。可偏偏他是大汉的天子,手握天下生灵的生杀予夺,那么他的一个念头,就足以决定曹‘操’的命运。收曹昂、曹彰,说是为曹家留条后路,可又何尝不是刘协为将来说服曹‘操’投降事先埋下的伏笔。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即便曹**不悔改,刘协也算是做到仁至义尽。到最后曹‘操’就算还是死了,刘协也不用为曹‘操’留下的“余孽”太过费神。
没人喜欢自己的领导不近人情,而刘协要努力扮演的,就是一个仁君。好让手下那些人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卖命,而不用担心会有兔死狗烹的那一天。
刘协在打量周瑜,周瑜同样也在观察刘协。对于刘协,周瑜同样不陌生,六年前汝南匆匆一别,周瑜甚是想念。大汉从大厦将倾到再次兴起,出乎周瑜以及许多人的预料,对刘协这个让大汉再兴的关键人物,周瑜以及许多人都充满了好奇。而与那些同样也对刘协感到好奇的人不同,周瑜想的却是有朝一日打败刘协。
二人之间并无‘私’仇,只不过立场不同,所以必须要分出一个胜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没有被刘协带着汉军从汝南赶到寿‘春’又赶回江东之前,周瑜并未重视刘协,他那时所关注的,还是曹‘操’以及荆州的刘表,那时刘备还是客居荆州寄人篱下,并不能引起周瑜足够的重视。
但等到刘协横扫中原征战并州以后,周瑜对刘协重视了起来,也由此对刘协的过去展开了调查。不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周瑜没想到在自己不注意的情况下,刘协已经发展壮大成了一个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抗衡的存在。
而更让周瑜感到忧心的,则是刘协不仅占据了汉室正统的名分,更拥有大汉几乎七成的人口。中原本就是大汉人口密集的区域,被刘协占去以后,曹‘操’仅剩徐州一地。若是将天下四路诸侯的实力做一牌位,曹‘操’可以说是从第一位直接掉到了第三位。而与曹‘操’相比,江东虽位居第二,但发展的前景却堪忧。虽然江东资源丰富,但却人口不足,或许假以时日,江东会俱备与汉室朝廷一争天下的实力,但绝对不是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