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新婚俗新婚书带来了新婚俗-第2/5页





    然,由于买活军的规定,盐贩子们的婚配对象多数都有过婚,以寡妇居多许县起来了之,本地人群普遍的行为是设法给外地的亲眷捎信,很多人会把在外地寡居的妹子、小姑、小姨等接回家。这些寡妇有些不满23岁,有些则是25、26,有些带了孩子,有些则把孩子留在了夫家,她们的共同是家庭情况相对较好,而且本人相对地精明。

    因为在这个世道,如果家里太穷,是供不起寡妇的,年轻、相貌不丑、能生儿子的寡妇,如果嫁到了外地,会在丈夫身亡迅速地被远远卖掉穷人如果把女儿远嫁,只有一种由,是对方给的彩礼高,这种相于是一种卖断,嫁妆极其的有限,女儿嫁到外地几乎就不会也无法和家里联系,最多是请同乡送个口信。这样的寡妇,婆家会在她能卖得上价钱的时候将其变现,并不会给寡妇守寡或归家的机会,们要填补自己彩礼的支出。

    哪怕是家里富裕一些,养得起一个寡妇,可以尝试着进行守寡的家庭,寡妇要面临的风险也很多,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不是白说的,如果家门男丁稀少,又有一定的财产,宗族可能会看上寡妇的家财,或是强行将其改嫁,或是设计强娶,或者栽赃陷害,哪怕没有这些谋财害命的心,也有大把的游荡男丁,视寡妇为可以勾搭的性资源,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寡妇已经尝过了男人的滋味,天然仿佛失去了贞女的高贵凛然,既然已被一个男人获得,么似乎所有男人都可以如法炮制,而如果遭到她们的拒绝,反而要恼羞成怒,反过来喝骂侮辱着她们匮乏的性吸引力,一双破鞋,有人要不识抬举

    性格不够泼辣强悍的寡妇,在民间是很难守住的,能够供养得起一个各方面都无懈可击,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寡妇,必定是书香人家、地主豪门。但寡妇的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有些夫家、娘家条件也都可以的寡妇,试着想守一守,随着时间的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凌迫,最终悄然消失在人海中。

    而且这个过程会因为社会经济的收缩而飞快的加速,一旦世道不好,会有很多寡妇的命运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娘家人也很难有帮助她们的余力,世道不好时,养活原有的一家人本已很难了,要再凑钱去接人回家,是承受不起的,们所能付出的只有一些不要钱的泪。

    但买活军来了以,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最大的一是买活军收用女工,岗位多,而且报酬并不低,和男人没有显着的区别。这让本地的人家有了期望,知道女儿回家以并不需要人养,对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财政没有太大的影响。第二则是买活军定期有私盐队去外地,这些女儿如果想要回乡的,可以跟着大队一起走,能免去担忧路上会遇到的风险。这年代,女人上路就是危险,娘家凑钱去接女儿,则会将女儿和接她的亲眷一起置于危险之中,如果个人都没有平安到家,哪怕是富裕些的娘家,在财政上都不容易承受这样的打击。

    有了这,在风险和利益面前被逼得无处容身的亲情,开始发挥作用了,日子好过了,这些人家开始迫不及待地联络着外地的亲眷,接回了这些挨日子的寡妇们。甚至有一些外乡的寡妇主动地到买活军治下来讨生活,许县、临城县这几个买活军治下的县,对于相邻的州县形成了虹吸效应,让适婚年纪的女性大量的聚集,而这些女性想在本地彻底扎根,最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一户新的人家。

    这批婚配意愿很高的年轻寡妇,的确有效地填补了许县新滋生出的婚配需求随着给女性的工作岗位,让女性聚集了过来,也有很多原本压根没有娶妻能力的光棍汉有了娶妻的念头虽然多数才26、27,但在此时已可以叫老光棍了。们本来是极穷的,连共妻都供养不起,但买活军来了以,们不但有了工做,而且有了买房的希望,也就有了成亲的资格,这份希望让们比谁都有干劲,甚至成了买活军最狂热的拥护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