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谢双瑶的自我营销临城县.谢双瑶 六……-第4/4页
现的大敏要一个命令送到居民手而不是停留县令、乡绅的认知,需要多久这答案可能是永远,因为大敏的体制,乡村和县城几乎是不发生什么联系的,尤其是这个年代,还存大量的黑户。为了逃避丁赋,普遍有隐户、隐田现象,这些隐户找个大山深处一藏,几乎不和外界交通往来,遇到外间旅人随时可能身山贼这叫县衙怎么去传达政令
再说还有交流问题,尤其是南方,会说官话的人只比会识字的人多一些而已,这还不算南北方官话的沟通问题。临城县有十个村,目前盘点出两万多人,如果说有一天深山又发现了一个三四百人的村落,而于县令对此竟一无所知那谢双瑶也不会奇怪,更不会觉得于县令不称职,他上哪知道去呢连吏目恐怕都不会完全清楚,如果现的大敏朝地图展开的话,别说对买活军了,是对官府,也还有好多疆土处于迷雾模式,还没被登塔开地图呢。
但官衙不知道的事,私盐贩子却一定是知道的,流民们可以己纺线织布,可以己留稻种,可以不用铁器,甚至可以完全不看医生反正看了也没啥用但他们一定是要吃盐的,人不吃盐会死,而他们也一定只会买私盐。甚至多地区,私盐官盐已经完全一体运营了,刘老大今晚向谢双瑶描述了江浙那边的模式,“官盐由盐商包销,每年返给官府盐银,然还有各处的孝敬这贩盐,前些年赚的银子那真是海了去了”
这头的讲究不足为外人道了官盐的产量,那是从数百年前开国定下来的,既不能随意减产,也不能随意增产,理论上说,是按黄册人口来生产官盐,但哪怕不说质量问题,盛世人丁不断繁衍,又因为人头税的存,隐户、流民是不可避免的存,而且多偏僻县城几十年都不会重修黄册,这期间繁衍的人丁也有不少,全吃官盐供应然并不足够。
那些包销的盐商有了盐票手,于有了官方私权,一斤官盐恐怕要搭五六斤私盐,还不是盆满钵满然是淮扬一带作兴风月,大厦连云,不知蓄养了多少梨花院落溶溶月,也唯有这的城市,才能衍生出周边产业如扬州瘦马,那都是因为有钱人太多了。
这些年天下大乱,盐商的日子也不如以前好过,但底蕴然胜过其余行业。也正是因为天下乱起来,才有了买活军私盐的出头之日,否则怕不是买活军才崛起,来了官府以奇迹般的效率派出的平叛兵马了私盐制造那可是有门槛的生意,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生产商的。
这些年来,天下越来越乱,交通也越发不便,刘老大这些私盐贩子拿货的途径也是越发曲折,时常会被乱兵阻路。但不论如,这些私盐贩子像是王朝的血管钻动的寄生虫,他们能到达所有合法的、非法的聚居村落,私盐贩子是大敏朝的网格员。
谢双瑶临城县和云县没有遇到过太大的困难,那是因为这些年来民生凋敝,村子人口少,而且十几年前的那场大乱,几乎卷了一半以上的有产人,所以她搞土地所有权抹消没什么阻力,经过简单的斗争,新派下去的人手也掌握了村的大权,并且和买活军保持着活跃的沟通。但这的好事不会年年都有的,许县受十几年前的兵灾影响更,顽固势力也更加盘根错节,谢双瑶早想好了,她要尝试着通过私盐贩子的网络去入侵许县的毛细血管,达成对许县的完全消,不留隐患。这也是对将来统治更大地盘的一个预演和学习。
人手也是早预备好的,她买活军一向有注意培养情报人才,这些都是记本本上的,通过十年的学习和培养,买活军不少人才已经冒尖,草创时期,也没有太强的专业性,只能个个都当多面手来用了。
还是缺人才啊一面这想着,她一面换了个姿势,倚着椅背犹豫不决人手是早有名单准备那的,但谢双瑶还没想好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批跟着私盐贩子南闯北去趟江湖的情报员,要不要派遣一些女娘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