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



    地理位置:

    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易县。

    年代: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26年。

    发掘年代:

    1929年。

    简介: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xìng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意义:

    燕下都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战国时期燕国都城城市建筑的布局。

    文物保护

    位于保定域内西部、易县城东南5公里的燕下都遗址,是我国现存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历史背景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今běi jīng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běi jīng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文化遗迹

    燕下都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中部有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相传为运粮河。河东岸有一道与河道平行的城墙,把燕下都分成东西两城,东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把东城又分成南北两部分。

    东城周长18.5公里,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当时人们活动的中心,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有3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3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西城区时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xìng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

    公元前311年开始正式作为燕国都城,到燕昭王时达到鼎盛时期。从燕下都的地理形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是燕上都通向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为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延续时间很长。燕昭王在这里筑黄金台招纳贤者,燕国很快强盛起来,大败齐国。燕国即将被强秦灭亡之际,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就是在这里策划的。现在城内保存着大型主体建筑夯土台基“武阳台”,在它之北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显示出当年庞大的建筑体系和战国时代特有的建筑风格。周围分布着许多兵器、铸铁、制玉、烧陶遗址,表明当时燕都经济文化的繁盛。城周围筑有高大的板筑夯土城墙,全长40多公里。西城西墙保存较为完整,现存3717米,高出地面最高处约6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