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 北京城再换主



  城外的张献忠还没做好攻城的准备的时候,他面前的成都城就已经开始分崩离析了。

  八月初九,经过四天短暂的围攻,张献忠顺利的攻破成都。

  农民军的前锋还停留在城门口的时候,蜀王朱至澍已经与王妃相约投井而死;

  当农民军行进到了蜀王府附近之时,新任明朝巡抚龙之光,总兵刘佳胤等一干忠心的明朝官员也纷纷跳水自杀。

  于是,  当张献忠来到空无一人的蜀王府时,他面对着一个自他起兵造反以来绝无仅有的大好局面。

  成都的陷落震惊四川余部,各地府县纷纷望风而降;

  更重要的是,在包含成都这座名城在内的大部分四川境内,明朝顽固势力已经不等他亲自动手就消失大半了。

  现在的成都,乃至于他控制之下的巴蜀之地就是一张白纸,  任他在其上施展自己的抱负。

  攻占成都是张献忠事业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在历史上形象的一个转折点。

  在攻占成都,  建立所谓的大西国之前,张献忠无论如何都只是一个农民军领袖。

  而攻占成都不仅使得张献忠成功做了皇帝,更让他在这乱世之中站稳了一处脚跟。

  其实早在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张献忠就已经占据了明朝粮仓湖广地区的袁州府和江西地区的吉安府两地,并在当地建立了基础的政权组织。

  若是妥善经营两地,张献忠在长江中游也可大有一番作为。

  既然如此,为何张献忠还是选择进入四川呢?

  实话来说,张献忠虽然起家于囹圄之中,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只会派兵打仗的莽夫。

  一是因为孙可望等人劝诫,二也是因为张献忠不满足于只在这乱世之中做一介流寇。

  不仅如此,他甚至不满足于将来天下统一之时,屈身于李自成或者谁的陛下,做一名安安分分的臣子——他的目标很明确,他想做皇帝,他想要自己的基业。

  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尤其是在当下天下势力之中,他张献忠可称的上是最弱小的一派。

  明朝灭亡之势已然不可阻挡,  张献忠对此洞若观火。

  倒是反观同为起义军的李自成一派,张献忠显得更加忧心。

  ……

  张献忠在四川站稳了脚跟,  北京那边也即将分出输赢。

  吴三桂一边跟李自成商谈一边跟多尔衮议和,一边把自己的军队撤回到了山海关。

  然而在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

  此时的李自成在收缴了数千万两银子后,他突然有了点雄心,或许他能当好这个皇帝呢?

  只要收编了大明军队旧部说不定还能有些作为。

  于是,他就率兵奔向山海关了。

  当吴三桂听说李自成率兵杀向了山海关顿时大喜,这是送到自己的地盘来了啊,之前他就怕李自成守在北京城不出来,没想到这李自成竟然还敢出北京城。

  “赶紧联系大清的睿亲王,我们来他瓮中捉鳖,哈哈……没想到他李自成还敢出北京城。”

  吴三桂听到李自成奔他而来他不但不紧张,反而很兴奋。

  果然不出所料,满清朝廷在接到吴三桂的消息后兴奋不已,立马点将点兵,赴山海关。

  而得知清军来援的消息后,吴三桂即派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轻身绐贼”,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之东不远的三河县,  表示投降之意,  以拖延时日,  等待清军。

  李自成在看到吴三桂派来的迎接人员,他顿时哈哈大笑,果然,这吴三桂还是要投降的,是惧怕他的。

  近了山海关,牛金星提醒李自成不要进关,先让军队接了防再进关。

  可李自成却不以为然,挥挥手道:“我现在是中原之主,要有气度,不要怀疑。”

  恰巧就在李自成展现气度时,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图脱逃,才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但已贻误了轻兵速进夺取关门的有利时机。

  于是,一场短兵相见的战斗打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