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身材挺好【求订阅】-第2/6页
    
    不少专家和影评人在讨论得过程中都会提起华国女排:唯一称雄过世界的团队项目和大球项目,时代号角,巾帼英雄,全民族的兴奋剂。
    这也是实话。
    要拍体育,还有谁比她们更当之无愧?
    陆晨记得有句话是这么形容的:“最具有现实土壤、最具有社会认知度的、打动过最多人的经典的体育”。
    若是柳施施愿意搞。
    陆晨也会推荐他拍女排。
    当然,兵乓球也可以。
    如今的运动题材的空白的确需要人来填补。
    这是他们这些从业者的责任。
    至于到底是谁来填补,在陆晨看来。
    都可以。
    当然,他们来的话。
    可能会填补得更加的彻底。
    陆晨觉得前世陈导的《夺冠》也差了点意思。
    虽然他也拍出了“体育电影”里必须要有的东西,而不再仅仅是“和体育有关的电影”里装进了一些和体育搭边的东西:
    一个人和一群人,对一项运动、一份职业的精神信仰,彼此的支撑和唤起,个性飞扬的理想主义,见证历史,积极且坚韧的生活态度……
    再加上平行剪辑行云流水,几条线之间互文工整。
    比赛内部的起承转合。
    大量筋肉、伤痕、汗珠、泪水的特写。
    适时的消声,适时的现场声。
    恰当的细节道具和细节台词,在特定场合的复现来铺下动情点,比如很多年后,再次于电视机前穿上那件一人织了几针的毛衣,比如队友葬礼上的重逢,他们依旧斩钉截铁“别掉队,都跟上”。
    但这些在陆晨看来。
    还不够。
    类型的必备要素夯实之后,还要有提升要素,规定动作完成之后,还要有加分动作。
    于是就牵出了前面所说的:“从体育走向那些可以建立在体育之上的,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价值本体”。
    那个更加宏大的东西是什么?
    在言说女排的同时,电影还可以言说一些什么?
    从合格走向优秀,其实就看这一步。
    《夺冠》里那个更加宏大的东西,叫做“华国和华国人走过的这三十年”,在言说华国女排的同时,电影还在进行群体记忆的打捞与温习。
    从这个意义上,《夺冠》有一种年代图文志的意蕴,它以华国女排为线索,帮我们想起了很多很多:曾经那些朴素的、真挚的、纯粹的、发自肺腑的感动和激昂。
    陆晨前世在看《夺冠》的时候,身后坐了好些老阿姨,她们一直在啜泣。想必都是来同一个记忆符号里,启封青春的。
    用一些真实的人物,在其半生沉浮里扩展出许多许多真实的年代。
    这是陈导特别擅长的事情。
    虽然这些年对唯金牌论的反思也提供了许多理性的有价值的声音,但必须承认也必须理解,对一个曾被烙上过东亚病夫恶名的国家来说,用竞技体育的胜利来自证民族尊严的渴求,这种群体情绪的历史合法性并不应该被嘲讽。
    所以“被体育点燃的爱国情绪”成了本片不变的底色。
    但这个底色的不变里,依然有渐变存在,毕竟这个底色因过了太长的历史时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