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电影与水泥-第2/2页





    街上都是清一色的木头房子,一间只有一个赤脚郎中的小诊所,以及歇业大于开业的小商店。

    这种简陋得可怕的境况,直到南洋战事结束后,才有所改变。

    现在海河市已新建了方格状的新城。以前那种小木屋,也都被拆了当柴烧。

    一座座水泥小楼拔地而起,镶着微暗的玻璃窗。当阳光照在上面,反射着刺眼的明光。

    在之前,大明借用的是1774年,英国工程师斯密顿的方法,作为建筑材料。

    当时他奉命在英吉利海峡筑起一座灯塔,为过往船只导航。经过无数次实验,他终于找到一种能抵御海浪、咸水的新混合材料。

    用的是石灰石、粘土、沙子和铁渣,经过火烧、粉碎后,再用水调和。最后注入水中。

    但这种水泥的生产效率极低,耗时又耗力。

    大明只建了一座明京市,就用上了大明九成以上的水泥。

    随即大明又借鉴了1824年,英国石匠,亚斯普丁的方法。

    他在斯密顿的基础上,对石灰、粘土、铁渣等原料,进行比例调配。生产的胶质材料在硬化后,颜色和强度,同一个名为波特兰的地方石材相近。

    由此取名为‘波特兰水泥’,并获得了发明专利。

    这就是‘水泥’的来历。

    其实水泥本身具有脆弱性,经不起冲击,抗拉强度也极低。

    大明也知道这一点,便引用了钢筋。

    本来按照历史的轨迹,这种混凝土的建筑材料。直到1861年,才由法国工程师克瓦汉提出。

    但现今,已被大明提前拿来用了。

    这也是得益于钢铁质量的提高,否则混凝土的面世,仍要推迟个四五十年。

    像这种新型材料一出现,就在大明刮起了一股跟风潮。各个有实力的商业机构、政·府机·关、工房厂房,都在用这种材料建造房子。

    以前七八层就是最高的了。现在十层都不在话下。

    虽然天际线比不上后世,但在这个时代,依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