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分家到户-第2/5页





        周小川众人虽然不是听的太明白,但是大概的意思还是知道了。

        赵保山没搭理他们,  对着赵三喜说道:“去把大秤拿过来,  给他们把国库粮给分了。”

        赵三喜闻言点了点头,  来到其中一个窑洞,推开了房门。

        众人瞥了一眼,  里面有不少的东西,锄头,  铁锹,  耙子,  镰刀,铁镐,犁。羊叉。火钳,  麦铲子。链枷。

        很多农具都放在里面。

        过了一会,  赵三喜将门打开了,从里面拿出一杆秤,  和几个布袋子。

        赵保山见状,  对着茫然的一群学生说道:“这些就是你们的口粮。是公社的国库粮。……”

        随着他们的解释,  人们知道了这些粮食就是他们的定量。

        以后他们这些知青的口粮,就按照一年580斤的粮,  一个月45斤。但是这个粮可不是成品粮食,  而是没有研磨的。

        例如给的小麦,磨成了粉肯定就没有那么多了。

        按照70%的出粮率,  算下来,  差不多接近32斤左右,和城里人基本差不多了。

        秋收之前就按照这样的比例发放。

        秋收以后,  按照生产队的产出,要是有多的就多给,要是不够了,就从返销粮里面抵扣公粮,补齐到580斤。

        农村要交的粮食里,除了公粮还有返销粮和余粮。

        这个在前一年就根据拥有的田亩和人数确定下来了的。

        公粮和返销粮是固定的。

        但是余粮全凭自愿,根据每个生产队的情况自己决定。

        所以,这些知青们的粮食要是不够了,就从返销粮里扣,同样交公粮的时候也会减掉这些量。

        说到这里,赵保山这才缓缓的解释了一句,“队上给你们新起了2个窑洞,但是时间来不及了。弄了一半了现在又要开始忙起来。所以进度就比较慢。”

        “现在只能把你们分到乡亲们家里了。”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

        赵保山见状对着赵三喜示意了一下,对方便开始称了起来。

        每人45斤原粮,10斤麦子和35斤的玉米。

        秋收前这就是知青们一个月的口粮了,下个月还需要到公社里去领。

        赵三喜的动作很快,8个人的口粮半个小时不到就分完了。

        公社的称那是真的准,不多不少刚刚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