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章 群英聚,京观筑(一)-第3/4页
他这才想起皇甫嵩和朱儁一样,都是汉末名将,而且整个黄巾之乱,按照原本的发展,皇甫嵩可谓独挑大梁,在卢植被陷害的情况下,将蛾贼打得分崩离析。
只是也不知道怎么了,刘正总觉得自己一直以来忽略了什么,此时脑子里乱哄哄的,却也想不起来了。
“不过贤侄啊,你也不要生气。你的事情,任谁知道都会发火的。如今朝堂上,冀州几个宗亲王侯此前被张角俘虏,朝堂上也在闹腾,说他们已经通敌叛国了,再加上你的反书,还有和张曼成的事情,整个汉室宗亲没少惹人非议……你的把柄太大了,公伟想要敲打你,也是应该的。”
皇甫嵩笑了笑,“你想为国为民,这本身没错。蛾贼也是百姓,因为想要好日子才会造反,其实老夫也想的到。便是让张曼成去安抚其余蛾贼,将他们都安抚下来,老夫也能做。但就像公伟让你担恶名一样,救了人,不是说救了就完事了,还要安抚,还要供应粮草,战事一结束,其实才是最乱的。谁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都想要找朝廷补偿,哪里有这种好事情啊?南容应当也与你说了,朝廷疲于对外,国库早就空了,买官卖官,其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想要解燃眉之急。我们的陛下,其实挺聪明的。可是……”
他摇了摇头,听着雨势急促,叹气道:“局势就这样了啊。那些蛀虫还在,能够保持这种局势已经不错了。而如今总要有人担恶名的。所以,老夫来时与公伟商量了一下,决定——屠城!”
“你是说……”
刘正睁大眼睛,整个人瞬间激烈颤抖,那目光通红起来,“中郎将!草民斗、斗胆……一定还有其他的办法!一定还有!那都是人命啊!都是人命!怎可能……”
“贤侄,老夫明白,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也不想这样。但大势所趋啊。”
皇甫嵩拍着刘正的脑袋,安抚道:“情况很糟糕,真的。你根本不知道整个朝堂上在发生什么。粮草都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也想抠出来,但抠出来就得让着他们。这一让,整个大汉就更加岌岌可危了。”
刘正脸色苍白,“可一定还有……”
“没有了。等不起的。再过几个月就是冬天了,届时就等着整个南阳人吃人吧,而且还有其他地方,这个蛾贼之乱,祸害得好几州都完全没有余粮了。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固然能做,但那样的环境下,养出来的人再也不能说是人了,畜生也似。若是他们疯了一般扩散开去,便是你在关乎人心的竹简上说到的那些了,整个大汉都会疯的。”
“可里面也有好人!绝不可能……”
“对,哪里都有好人。所以我们也会甄选。但留下来的人不会多。那些缙绅商贾交了粮,就饶他们一命,其他人若是实在没有劣迹,也会留下来一些,至于大部分人,就要死了。”
皇甫嵩还是在笑,那笑容原本还有几分敦厚,此时只让刘正觉得恶心。
见刘正神色悲恸,皇甫嵩想了想,笑道:“贤侄,你可能此前一直错意什么了。你想啊,我等活在哪里?大汉。大汉是谁的天下?是,百姓是大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朝堂之上,坐的是陛下,这天下是陛下的。而天下要稳,只有陛下的名声稳。只要陛下还在,名声好听,百姓就会认可,我等就会慢慢好起来。而老夫、公伟、子干,都不过在这朝堂之上匆匆进去,匆匆出来的过客。我等牺牲些许名声,不算什么的。而且也未必是坏事。”
他站了起来,走到一旁拿起一把伞,“时候不早,说了那么多,老夫便是要你知道。我等无论做什么,不是说让百姓好过,而是要让大汉好过。你所看到的百姓,看到的好人,都是你眼前的,他们好过没用的,要大汉好过,让天下人好过,首先还是得陛下好过。只要陛下在,他的名声好,天下就不会分崩离析。那些披上黄巾的蛾贼,说到底都是小打小闹,我大汉仍旧是海内一统的局势。”
刘正哽咽起来,“中郎将,草民实在,实在……”
“对,老夫以往也接受不了,但多看一些就会想明白了。我等所说的为国为民,其实是为了陛下,你懂吗?你要忠心的,永远不是百姓,而是陛下。汉室江山想要不倒,就必然要有所牺牲,那样才能长存。要不然,百姓好了,未必会觉得汉室好,他们远离朝堂,很多时候看不到陛下,好了都说县吏郡吏的好,而坏了,都会说刺史昏庸、圣上昏庸,派来这样一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