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零章 得猛将,敌四方(三)-第2/4页
刘正点头走出茅厕,见赵云表情有些迟疑,像是有什么话想说,刚俯身洗手准备问,院子外朱明进来,说了要出发的事情,刘正想了想,麻烦朱明进屋帮忙收拾一番,随后招手和赵云走到一旁,“怎么了?可是有什么想说的。跟我你不要客气,只管说。”/p
赵云迟疑一阵,坦言道:“云有一事想了许久……便是觉得,耗费黄巾、黑山百万之众,与乌桓对决,致使幽州百姓陷入困顿,真的值吗?”/p
大概是怕刘正想多,他急忙补充道:“我也并非不赞成。可乌桓本就向刘幽州俯首称臣,此番大举来犯,实属无奈之举,纵使黄邵、赵昱当真听到了颁下的话,颁下又与蹋顿交好,直接斩了这两人,不是比如今要好百倍。”/p
“对,可刘使君一旦走了呢?生病,亦或调离,亦或其他的原因,换来的是如同青州刺史那样的人物呢?你也看到了,刘幽州病了,人心浮动,乌桓也有机可乘……蹋顿、颁下便是死了,仇怨之下,只会激起更大的矛盾……对了,他们看似无奈,实则不过你以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了,这个时候不能心软。”/p
“可朝堂如此,刘幽州绝不可能走的。不杀他们,耗费更多的时间,有刘使君,一样能兵不血刃……”/p
“怎么说呢……”刘正想了想,“这么跟你说吧。乌桓寄人篱下,却也算得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吧?在我等大多数人心中,因为儒家礼法和世俗观念,乌桓成了一个化外之民,便是我等口中的狄人、蛮夷,是粗鄙之人。”/p
荀攸打着哈欠进了院子,见刘正侃侃而谈,凑了过来,随手还给两人递过两块糕点。/p
赵云接过道谢,刘正咬了一口,“我们看不起他们,他们自然会愤怒。矛盾自然有了,纵使刘使君再如何礼遇乌桓,可他们平时是接触不到的刘使君一行人的,他们平素接触到的是百姓,而百姓多半是人云亦云,上面说什么他们便认为是什么,旁人说什么,他们也认为是什么。乌桓平日里的恶行很多,自然也有好人,可恶行听多了,这又是一个偏见。”/p
“简而言之,我等大汉子民缺乏主见,缺乏学识……哦,还缺乏他刘某人口中所说的主观意识,便是明是非的能力,乌桓亦然,而且,其中不乏自私自利,亦或生来愚蠢之人,为了泄愤亦或利益,在两族间胡言乱语、挑拨离间。如果情况不改变,汉民与乌桓的矛盾会一直长久下去。百年,千年,都是如此。”/p
荀攸听懂了,立刻接过话茬,拍了拍赵云的肩膀,“然则大汉如今的局势很差,耗不起功夫去让乌桓改风易俗,此外,其实朝堂上对教化百姓做的也一直很差,更有甚者,听闻与蛮夷住得较近的各州各郡的百姓,都会在中原一带受到歧视。连朝廷官员也是如此。”/p
“民不开化,不知真正的道理礼法,便是地域都有尊卑之分、贵贱之别,怎么可能让两族和平共存?说到底,上升到国与国,族与族的事情,如今暂时只有强弱之分了。一旦敌强我弱,大汉危矣。此时嘛,便是对于乌桓、鲜卑、乃至南蛮西羌等族来说的大好时机。我等也正是要斩断幽州异族威胁,也好安心南下平定内乱……也不怕告诉你,我等此次针对乌桓,实则还有一劳永逸的想法。”/p
见赵云若有所思,荀攸朝着刘正笑了笑,“总而言之,幽州凭借刘使君,是如今朝堂之外第一州,绝不能乱。可怎么不让它乱?必须让乌桓鲜卑知道怕,也让幽州各方势力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p
刘正点点头,“国家大义,说起来是谁都知道,可平日里谁将这大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了?此时有乌桓外力入侵,正好让人知道大汉国土岂容他人胡来的道理。有此一事,至少百年内,乌桓、鲜卑不敢轻举妄动,鲜卑各族也足以因为内乱不敢造次,乃至于知道黄巾、黑山在此,不敢来犯。”/p
他顿了顿,“除此之外,还有百姓,也会知道黄巾军强盛,可黄巾军是什么出身?他们也是百姓,只要我们让黄巾军开始宣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事情,再尝试通过黄巾,开始教化百姓,又有刘使君通过官府配合,想必短时间内,新的民意民心,都会重新……呃,换而言之,便是民智开启,众志成城地将这个天下安定下来。这是大格局上的方针。”/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