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章重用杨嗣昌(二合一)-第4/5页





    为了让崇祯更好的理解,他把天下比作身体,哪里出现差错了,就先按照轻重缓慢图之。

    九边从宣大往后,有几个还属于朝廷?

    那锤匪控制西北后,竟然可以驱使蒙古人与清军作战,还进入京畿附近逗留,足以见识到他的强大。

    此言听得崇祯连连点头,当时听闻贺今朝来京畿附近,着实是让崇祯失态了。

    连反贼都敢来捋他虎须,那大明天子威严何在?

    紧接着杨嗣昌便希望能够增兵增饷银,以保证士卒足食。

    在此之前,洪承畴、卢象升都不止一次的向皇帝指出敌强我弱的问题。

    与流寇的优势兵力相比,官军总是处于下风,而且在军队的构成上是马七步三,官军与之相反,劣势更甚。

    对于增兵的事,崇祯很是迟疑,先前减兵的政策,让西北大批边军都加入了反贼的队伍。

    现在又要增兵,那岂不是平白无故的给反贼送上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卒,朝廷还要重新花费钱粮训练吗?

    其实最大的阻碍就是钱!

    自从万历四十七年加派辽饷四百万两,四十八年加派辽饷五百万两,

    崇祯三年加派辽饷六百八十万两。

    这笔庞大的赋税加派已经让大明百姓苦不堪言,因为朝廷要收这么多的银子,地方收的要比这钱多的多。

    可对于辽东的战事,仍旧是杯水车薪。

    尤其是随着战事规模不断的大规模开展,又增添了一个永远都填不满的漏洞:

    不断的增兵增饷钱!

    崇祯多次召开御前会议,寻求良策。

    可廷臣们精于科举以及党争,真让他们搞钱大抵是不行的。

    唯一一个善于搞经济的还因为帮别人说话,被崇祯认为是在结党,被下了诏狱,然后被革职回家了。

    所以无论开多少次会,都是屁用没有,反倒浪费时间。

    但杨嗣昌来了,敢于说加饷用于「内战」,且给出了解决办法。

    总归是四个途径:均输、溢地、寄学监生事例、驿递。

    第一种便是按耕地面积平均摊派,一石米折银八钱,每年可以征收一百九十万两。

    第二种指从万历六年到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清丈后的新增耕地,加派辽饷的时候没有作为摊派对象,此次一并加派,大概在四十万两。

    第三种便是出卖国子监学生的学历文凭,为纨绔子弟开辟一条用金钱当跳板踏入仕途的捷径。

    其实只不过是把暗箱操作给拿到明面上来了。

    第四种便是继续裁撤驿递,并不是所有驿站都被裁撤了。

    四川副总兵邓玘死于哗变后,他弟弟还是利用驿站把尸体给运回四川老家的。

    如此可以节俭二十万两。

    对于杨嗣昌的言语,自是有人大肆抨击。

    说他这是亡明之举!

    并且提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军队屯田,恢复卫所兵屯田的策略(名存实亡),可以达到不加赋税而足兵足食的目的。

    洪武皇帝的策略保准没错,没瞧见锤匪在山西都屯田了吗?

    如此理想主义的办法,在当今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对于大明朝廷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可行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