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章重用杨嗣昌(二合一)-第2/5页





    这是在挑战大明朝廷的底线!

    朕要他千刀万剐,可竟然有人想要给他解脱。

    崇祯下令锦衣卫出动,非得把这些个埋伏在京师内,与反贼勾结的人给翻出来。

    可那天实在太乱了,根本就抓不住凶手。

    因清军与锤匪分别进犯京畿,卢象升奉诏率军北上「勤王」

    。

    没了卢象升这个压力,这便给李自成、张献忠提供了发展的良机。

    他们聚兵二十万在湖广地区,势力相当强大。

    洪承畴接替卢象升继续围剿这些起义军,但他手里的兵力不足,且先前精锐不是损失殆尽就是被调走。

    因为洪承畴的名头,众多反贼倒是停止了向朝廷投降的心思。

    可以说崇祯的人事任命,直接把起义军潜在的臣服者给逼得重新支棱起来和朝廷作对。

    高迎祥被抓直到被杀后,这些起义军并没有完全的消沉下去,投降的始终是少数。

    尤其是锤匪贺今朝竟然也敢领兵来京畿附近劫掠,此事让崇祯暴躁的很。

    可此时明廷已经焦头烂额了。

    首先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在东南部加上锤匪贺今朝的起义。

    他们从西北到中原,更远的到了长江的中下游,使得明廷防不胜防。

    北边的蒙古,除了归降清朝的以外,大多都称贺今朝为天可汗。

    明廷想要利用战斗力最垫底的蒙古人做牵制,也没有什么好策略接待引诱他们。

    最让崇祯感到棘手的便是新建立王朝的大清,是战是和,举棋不定。

    战又打不过。

    和又丢不起堂堂上国的脸面。

    放在朱棣那个时候,这群野人算个屁啊,还得遣使觐见呢,可现在清军根本就不往大明朝廷遣使。

    在找不到一个合适人手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崇祯把杨嗣昌想起来了。

    此人是原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虽然杨鹤被锤匪贺今朝所拦截,关在山西的监狱当中。

    但崇祯对杨嗣昌的感官很好,尤其是发现他有军事才能之后,比他老子强上不知多少倍。

    可惜杨嗣昌的继母死的不是时候,现在夺情也把杨嗣昌给叫来了京师。

    杨嗣昌上了三次请辞,被崇祯拒绝,这才在战事结束后到达京师。

    杨嗣昌在居丧期间自是没闲着,努力的学习充实自己,就是避免有朝一日走上他爹的旧路。

    因为身居高位,结果没整好,反倒还落入了贼寇的手中。

    崇祯召见杨嗣昌的时候,因他侃侃而谈,才思阔达,且工于笔札,富有辩才,又颇能揣摩崇祯的心思。

    杨嗣昌与历任兵部尚书那种木讷卑微的样子截然不同,且言谈当中充满了自信,被崇祯视为能臣。

    杨嗣昌受到皇帝的数次召见,而且都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几乎是言听计从,激动的拍案叫绝,大呼恨用卿晚。

    皇帝并没有因为他爹的缘故都疏远他,反而极为赏识,让杨嗣昌感恩戴德。

    杨嗣昌为了报效大明,接连不断的向皇帝陈述他关于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他提出深思熟虑,可以摆脱大明内忧外患的三大方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