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魁星论秦(上)-第4/5页





  相对于暴鸢和公孙喜,白起可以说当时没有什么名气。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便已经形成‘专军定锐’的战略思想,先啃骨头再吃肉,对战斗力强悍的魏武卒先进行打击。这在当时是违反常理的打法,但是白起手中军队只有不到韩魏联军的一半,他做出了很精细地分析。韩**队人数较少,但是由于上次战败损失惨重,还丢失了很多城池,士气悲愤,做好了必死的决心。

  《老子》有云:“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如果硬拼则得不偿失。魏武卒虽然战斗力强悍,但远道而来,又是帮助而已,位于韩军后方,士气并不高涨。暴鸢和公孙喜选择出城主动攻击,被白起从后方包抄,先击破魏**队,然后攻击韩**队,被包围在伊阙的韩魏联军被秦军全部歼灭,二十四万人被斩杀,六百多里土地被秦军霸占,这便是令白起一战成名的‘伊阙大战’。

  其实韩魏联军的战斗实力,如果从客观上分析一下,应该不会太弱。魏武卒自不必说,勇武在天下都是出了名的。韩**队的士兵战斗力暂且不说,但史书记载韩**队的武器装备是非常精良的。韩国士兵个人装备包括青铜头盔和牛皮重甲、美盾,还有防护手臂的铁幕,以及拉动强弩的扳指,简直都快要武装到牙齿上了。

  《资治通鉴》中苏秦对韩宣惠王说:“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可见韩国在战国时期是非常知名的兵器生产国。春秋时代九大名剑即干将、莫邪、巨阙、太阿、龙渊、纯均、胜邪、鱼肠、湛卢,其中太阿、龙渊、纯均、胜邪就是产在韩国的首都新郑,即今天的河南郑州。

  《战国策·韩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韩卒之剑裁,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说明韩国生产的刀剑,在陆地上能将牛马一劈两段,在水中能斩断大雁,简直是锋刃无比,所向披靡。韩国也拥有当时战国时代最好的制铁技术,例如制铁名都邓、苑等地所生产的铁兵器锋刃无比,据说被该处所产铁器所伤者,伤口惨毒如毒蜂蜇人。

  除了名剑,韩国还盛产硬弩,当时战国普遍使用的弩箭有效射程约为一百五十步,是普通弓箭的两倍,而韩国生产的硬弩可以射到六百步开外。《史记·苏秦列传》:“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所谓‘超足而射’即用脚蹬着弩弓上弦。战国常见的弩分为擘张弩和蹶张弩,擘张弩即通过手臂上弦,而蹶张弩则必须要通过脚蹬才可上弦。很明显,蹶张弩的弓力和杀伤力更强劲。魏国的精锐部队‘魏武卒’的标配之一就是‘十二石’蹶张弩,可穿甲爆头,几乎是当时远程武器的天花板。

  此外,魏武卒的铠甲装备也是非常精良,头部为青铜头盔,上身护有批甲,腰胯部护有甲裙,腿部护有胫甲,整个就是一个甲壳虫的造型。

  相对而言,秦国士兵的装备就要简洁许多,前胸后背护有扎甲,如果是步兵则肩膀上护有批膊,而且有相当士兵连头盔也不戴。

  伊阙之战,韩**队属于主场作战,魏**队作为盟友,位置排在韩军侧方偏后。魏国将领公孙喜多年驰骋沙场,对于利害关系计算地很清楚,准备躲在韩**队后面,让他们当急先锋。而韩将暴鸢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秦军虎狼之师,自己的韩国士兵虽然装备尽量,但战斗力不如魏武卒啊,要是让魏**队先上,自己跟在后面捡肥肉吃岂不是更好。

  岂不料白起站在伊阙山顶上将一切看得明明白白,这韩魏联军排兵布阵的态势说明了一切。

  于是白起派疑兵去迷惑韩国人,在韩**队前摇旌旗呐喊,而调遣精锐部队偷偷溜到魏**队的后方。韩**队吓了一跳,自然是超强硬弩伺候,盲目乱射一通,而侧后方的魏**队则掉以轻心,以为秦国的主力都去攻打韩国人了。突然在魏**队侧方冲出秦国精锐部队,如摧枯拉朽之势逼来。魏武卒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阵型崩溃,调度混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