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命起涟漪-第6/7页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台下顷刻间犹如海啸般涌动,人群开始旋转甚至形成了漩涡状的人流,观众们兴奋地奔跑着着、咆哮着,形成一道道“死墙”,往来冲撞。
在我和葛羽曾经的记忆中,我们不止一次在音乐节上看到过这样恢弘的场面,但是像葛羽他们大学乐队这样形式奇特的,说真话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那舞台上的表演极具感染力,无论是乐器演奏、演唱还是舞台上的舞者表演,一切都相得益彰且气势磅礴,甚至让我有些热泪盈眶。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我突然想到了什么。
这句话来自西晋文学家陆云,是葛羽高中时代最喜欢的一句古文,也是他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李德林给他的寄语。其实我一直觉得葛羽跟陆云对话中那个“杀虎逐蛟”的周处非常像,尤其是他高中时代的处境。
他中学时代由于家庭变故,父母均被调往外地,便一直和奶奶爷爷相依为命,他所经历的苦楚和挫折我深有体会,因为那时候我们俩是一起走过来的。在我记忆中的葛羽从来没有表现出他的这一面,在我的记忆碎片中,他有些沉默低调、内敛害羞,但也有张狂和轻浮的那一面,但无论如何我知道,他本质上是一个甘愿为梦想而牺牲自己的人。
他在少年时代曾经遭受过很不幸的感情经历,毫无疑问这些时期对于他正值敏感期的心理造成很多不可逆的负面影响。我只后来在朋友口中听说过他由曾经的乖乖少年变成了放荡不羁的浪子,成为了恶劣传说和叛逆典范,但是我曾经在少年时代陪伴他走来,我明白他心中一定有他自己的苦衷和伤痛。
随着更多纪录片性质的影像片段的播放,我看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青春。在那些记忆碎片里,葛羽和他的兄弟们站在天柱山之巅眺望着赵武灵王点将台,在丛台公园寻访赵王青铜马之梦,去吕梁寻访盗墓传奇,在HD最大的艺术节上表演重金属风格的战国历史舞蹈诗剧《苏秦》和《白起》,和乐队兄弟们走遍HD每一所高校进行乐队巡演。鄌郚寻琴、鄢郢追剑、探寻楚国古皇城、拜谒马服紫金山,漫步秦始皇陵和赵王陵......葛羽和他青春时代的恋人一起经历着很多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梦幻般的旅程,
望着那一幕幕的画面,我不禁泪如雨下,不能自己。
我想记录下葛羽的青春故事,那一段狂放不羁但又自由而真实的青春。
窗外暮霭沉沉,我带着那些纸质版的手稿和文集,匆匆来到家属楼小区的铁栅栏门口,对面就是我和葛羽经常漫步的步行街。街市上已是灯火阑珊,鳞次栉比的民居和高大商厦犹如群山一般,静静笼罩在灿如星河的苍穹之下。
初秋的夜晚,这个小县城已经有些凉飕飕的感觉,路边的人都穿起了长袖,只有我还套着夏天的短袖衫,不免有些瑟瑟发抖。我行走在大街上,穿过熙熙攘攘的东关市场,来到了西关十字的立交桥附近,在桥上往来穿梭着很多背着书包的年轻学生,那样的青春肆意而光彩四射,仿佛就像是年少时代的我和葛羽。
走下立交桥,从那里沿着主干道一直往北走,不远处就是我和葛羽初中曾经就读的学校。在那一片地界有很多书店、文具店和复印店。我来到了一家年代久远的复印店,那是我们中学时代就已经存在的老店,中考的时候我和葛羽还曾经在里面复印过资料。
走进店门,老板娘竟然认出了我,她还问我曾经一起经常过来的小伙子到哪儿去了,我知道她说的是葛羽。我并没有回应她的询问,而是递上小金属箱内的那些手稿和文件,嘱托老板娘帮我全部复印一遍。
厚厚几摞文稿被堆放在复印机边,我乘着复印文稿的同时,开始浏览葛羽那个黄色笔记本中的文字,那里记载的大多是零散无序但对他而言意义重大的日常琐事,还有他和其他一些朋友一起撰写的舞蹈诗剧背景故事、剧本段落中的一些草稿,其中很多文字页边角用透明胶粘贴着照片,在照片的背后还有一些简短的文字注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