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识-第2/3页
“滴答,滴答。”血浆慢慢揉入秦天泽的血管里。银铃把瑾萱和另一位志愿者留了下来,其他人继续去废墟里搜索。哪怕有一丝的生命迹象,都绝不能放过,这是对生命负责,也是对职业的尊重。
秦天泽的脸色蜡黄蜡黄,没有丝毫表情,漆黑发亮的浓眉一动不动,嘴唇也没有一丝动静。
这是她的天泽哥哥,一起长大的发小。容貌相同的很多,昏迷时喊着萤火虫的不会有。那是他俩的秘密,儿时的约定。
二千五百年的江南古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人家临河而居。
偶尔有摇橹的小船,叫卖自家种的新鲜蔬果,间或是走街串巷,修棕棚师傅的叫卖声。
当然,经久不息回荡在每条巷子里的,必是“当格里格挡”的苏韵评弹。
人们与世无争,法国梧桐的叶子,弥散着祥和。
古朴清静的园林,大门就这么敞开着,五分钱便可进到园子里,逛上一整天。这里的枇杷园是没人看管的,想吃就采上几个。
园子有个古朴的名字,也许这第一个“拙”字,便是古城人最贴切的写照。人生何必高明,即便拙劣,又有何妨?况且,拙者未必真拙,精者也未必真精。
高大的围墙东边,连着一片稍矮的院落,当然也是粉墙黛瓦。寻遍整个古城,除了粉墙黛瓦是找不到其他墙的。
这片院落占地不小,院墙上有一扇朱红色月亮门,古朴气派。却是从没见它开过,更看不到里面的光景,只遥遥望见一幢小楼的屋脊,按高度推算,应是两层的。除了小楼,别的就一无所知了。
和月亮门隔墙相邻的,是一片带着天井的院落,那是另一户人家。
天井里的井水冬暖夏凉,十分幽静。窗口有芭蕉叶,透着书香气味。遇上蒙蒙春雨,或有夏天的雨滴,落在翠绿的蕉叶上,便有诗意漫出老井,随风而出,散入经久不息的三弦声里,成一卷雨润江南。
小楼人家和天井人家,是不相往来的,因为月亮门从没打开过。只听坊间老人说叨,小楼里住着中医世家,天井里的主人是个画画的。
天井人家倒是偶尔有人出来走动,小楼里的就从没见过了,可能小楼另有出路通往外面。
改革开放,古城也掀起热潮,大街上,经常有穿花衬衫喇叭裤,拎着双音道收录机的年轻人。
女子的服饰也不再千篇一律,小碎花连衣裙,让女人的身材更加婀娜,当然,一头乌黑发亮的大波浪是必不可少的。
两片院落不远处有条巷子。古城的巷子是极其有意思的,不光名字有意思,更奇特的是,走着走着看似没了路,偏偏在最不起眼的尽头,又生出一条巷子。柳暗花明,贯通整座城市。
巷子在孩子们的眼里是无穷无尽的迷宫,任选一条进入,等到走出来时,已不是彼时模样,眼前的景象往往会不可思议,说不定,已是古城的另一端。
“混堂巷”便是这样一条古巷,两边的粉墙黛瓦斑驳高大,当中是一条碎石块砌成的小路,约莫一米来宽,成年人伸开双臂,是可以同时触摸到两边墙壁的。
没查过混堂巷的来由,也许里面住过混世魔王,也许,曾经开过一间公共浴室。
巷子狭长稍带弯曲,中段也有一扇月亮门,这门是敞着的,和那扇永远不开的月亮门截然不同。
月亮门里时时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是幼儿园。具体名字记不得了,姑且叫他“混堂巷幼儿园”吧。
梁瑾萱梳着两把麻花辫子,穿一条碎花连衣裙,那是妈妈用她的旧裙子亲手改制的,穿在瑾萱身上十分合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