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洪武文臣——刘琏、胡翰、宋慎等-第3/5页
李祺,明初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之子,尚娶明太祖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封为驸马都尉。《明史》记载:李祺,功臣子,帝长婿,颇委任之。四方水旱,每命祺往赈济。
欧阳伦,进士出身,朱元璋的女婿,娶安庆公主,因“数遣私人贩茶出境”牟取暴利而被朱元璋赐死,年39岁。
孙炎,字伯融,应天府句容人。身材魁梧,跛一足,谈辩风生,雅负经济。元末与丁复、夏煜游,有诗名。朱元璋下金陵,从征浙东,以功历官池州同知、华阳知府、行省部事,为朱元璋召致刘基、章溢等。总制处州时,会苗叛,与知府王道同、元帅朱文刚同被擒杀。炎时年四十,追赠丹阳县男,谥“忠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诗“谲处似李长吉,质处似元次山”。《明史》有其传。
杨基,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钱唐,字惟明,象山人。博学敦行。洪武元年,举明经。对策称旨,特授刑部尚书。二年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伏阙上疏言:“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侍郎程徐亦疏言:“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皆不听。久之,乃用其言。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赵汸,字子常,休宁人。师事黄泽,受易象春秋之学。隐居著述,作东山精舍以奉母。召修元史,不愿出仕,乞还山。未几,卒。学者称东山先生。汸著有《东山存稿》七卷,《周易文诠》四卷,与《师说》、《左氏补注》、《春秋集传属辞》,并传于世。
袁凯,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人。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丁斌,明初开国功臣李善长外甥,与胡惟庸案的牵连是,最终导致李善长被夷三族的原因之一。
丁玉,初名国珍,河中人。仕韩林儿为御史,才辨有时誉。吕珍破安丰,玉来归。随征彭蠡,为九江知府。大兵还建康,彭泽山民叛,玉聚乡兵讨平之。太祖嘉其武略,命兼指挥,更名玉。从傅友德克衡州,以指挥同知镇其地。复调守永州。玉有文武才,抚辑新附,威望甚著。进都指挥使,寻兼行省参政,镇广西。召为右御史大夫。四川威茂土酋董贴里叛,以玉为平羌将军讨之。至威州,贴里降。承制设威州千户所。平松州,玉遣指挥高显等城之,请立军卫。帝谓松州山多田少,耕种不能赡军,守之非策。玉言:松州为西羌要地,军卫不可罢。遂设官筑戍如玉议。会四川妖人彭普贵为乱,焚掠十四州县。指挥普亮等不能克,命玉移军讨灭之。帝手敕褒美,转左御史大夫。师还,拜大都督府左都督,坐胡惟庸姻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