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教改风云-第2/2页





    这会儿情景再现,小雪自是没话说了,正如记忆中的那样,满血复活,目光如炬,像红军小战士奔赴战场,心潮澎湃,血热沸腾。

    再说新到任的班主任女王老师,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继承了中国女人讨厌的婆婆妈妈,对工作可谓尽心负责,大包大揽。每天从早到晚,陪伴左右,对鸡毛蒜皮的事情强调之再强调。刚开始,与之前的男王老师来了180度大转弯,大伙儿适应不了,暗地叫苦,更有甚者对班里一位爱啰里啰嗦的男生冠以“娘娘腔”称谓。时间长了,耳朵听出老茧,多了屏蔽或右耳进左耳出的功能,自是不在话下。

    送杨柳青去华南经贸大学后,杨建业顺路去GD沿海地区考察了一番中专院校招生前沿政策理论,得出三点感悟:一是拓宽就业。简而言之,不管学生以何种原因入学的,最终关心的还是未来就业问题,能就业找下好岗位是最具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创新方式主要有开设岗位实战练兵、与用人单位签订委培协议、强强联手拓宽学生职业技能、择优保送高等院校深造等。二是学历升级。主要是与高等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具体为“3+2”模式,即三年中专教育后直接进入大专二年教育,毕业后同时拿中专与大专两个学历毕业证,优势在于双学历、上大学门槛低和早毕业一年。三是中专教育职业技能化。这是中专院校最终发展走向,也是求得夹缝生存的希望之路。毕竟“3+2”模式是过度期,学历竞争终归失去竞争优势,专业特色培养才能迎合市场细化需求。

    但任何改革的推进都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触及一部分人利益的时候。教师宿舍搬离教学区是吴中2000年年初制定的既定政策,为的是教学与生活区分离,同科老师集体办公,增进交流,互帮促长,但截止2001年9月仍有个别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搬离。但二号教学楼必须如期开工,选址校园西区,于是一场风波即将上演。

    还在上课的时候,教室外就嘈嘈嚷嚷,哭喊着,叫骂声,打劝声,时而激烈,时而平静。同学们的心早就跑教室外了,哪儿还有心思听课。生物任老师,乍一看大红鼻子,腾格尔式的发型,设悬念的时候,身子向前倾,眯着眼似笑非笑,很有马戏团小丑的滑稽样。时间长了,习惯了,发现任老师挺有人格魅力的。

    这会儿任老师发现了下面“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状况,亦不再讲课了,笑眯眯地看着教室下面。同学们发现了异常,回过神来,任老师很有感触地说:“学校强制老师搬迁,与我们关系大吗?当然前提是那个老师与我们非亲非故,答案肯定是没什么关系。但我们为什么那么关心上劲呢?”

    任老师身子前倾,眯着眼似笑非笑,样子滑稽,静待这个问题在每个人心里发酵。当然下面没人言语,静待谜底。

    任老师又不慌不忙地说:“因为红火,有热闹看。这真是让我汗颜,几十年了就这么个营生,水平还不如一场冲突喧哗来得取宠,备受关注。话在说回来,我们不是市井小侩,不是无聊的看客,我们是学生,有自己的职责,就像外面那几个动手上身的保安,职责所系,无可厚非,只要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眼界就看的开,矛盾就会少,路就走的顺。”

    五天后,在周日的早上,还是一阵嘈杂,校保卫科全员出动,强制搬离了最后的钉子户,有个女人坐在地上,哭天喊地:“狗日的张XX,给你奶奶那么点儿补偿够蘸底面不?良心让狗挖得吃了……谁不知道你假公济私,招摇撞骗,拿个儿子变相劳逸人民教师,为脸上贴金,不看一下是那个种代不……”

    两天后,西区窑洞被夷为平地,张校长远远的看着,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鬓角花白的青丝迎风颤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