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正统-第2/2页





    《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华”又称“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夏”与“华”二字在甲骨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华夏为古汉族的自称,在先秦典籍多称为“夏”或“诸夏”。用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被用作国和汉族的称呼。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在可信的献,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而后又有《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以及《‘春’秋左传正义》:“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华夏族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张而繁衍壮大,到汉唐时期人口化经济达到空前高度,到宋时人各项领域达到顶峰,“汉人“这一词汇到了‘蒙’元时期被‘蒙’古人广泛地称呼华夏族。及至后来又有汉族之称。

    现在,王国继承了华夏的名号,那要担负起这个名号所代表的责任来。

    这个时代正好是大航海时代,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华夏必须争分夺秒的加速明进程,在这时候,华夏民族的概念要有所修改了。

    王国认为,所有认同华夏民族化,愿意融入进华夏民族大家庭的人,都是华夏民族的一员。

    在大方向,大明属于是华夏民族的故土,是一定要被王国收拢到手里的。

    而且,现在的大明内忧外患,代表了最为先进生产力的王国更是自然而然的接过了领导华夏民族继续前进的大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