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9、香江发钞权(7K大章,求订阅~)-第3/5页





  楚欢在准备这个计划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想好了他们的先后吮吸,怡和是要放到最后的!

  现在怡和虽然已经在烧钱大战以及7-11的筹备上投入了不少了,但在楚欢看来这还不够,要让他们在7-11这上面的投入加大,一直到后面,怡和根本没有办法在7-11的筹备过程中,没有办法抽回他们的资金的时候才是楚欢动手的最佳时机。

  李甜颖讲道:“我已经向三越百货,东急百货,伊势丹百货,松坂屋百货的总经理发出了邀请,两天之后,将会与他们正式会面商谈入股他们公司的事情!”

  祝小昭在旁笑道:“这可是一场不好打的仗,你要小心一些,不要让他们占了便宜。”

  李甜颖自信的讲道:“有甲库谈判部的帮忙,我相信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另一边刘志渊却是有些激动的看着楚欢问道:“董事长,咱们什么时候对香江的银行业动手?”

  这就是楚欢整个计划的第二步了。

  在楚欢整个庞大的计划当中,一统香江的百货业是他们的第一步,将甲库银行,阿尔德商业银行的整合体,提升到汇丰的地位,或者是接近汇丰的地位,就是第二步了!

  在香江的银行业,想要做到与汇丰同级别,或者是仅仅落后汇丰的话,那么甲库旗下的银行就要举杯三个条件。

  第一个,提升甲库旗下银行的分行数量,用数量提升甲库旗下银行的存款,不求追上汇丰,但至少要超过恒生。

  第二个,拥有港币的发钞权,这是香江真正顶级银行的标志,在这之前,在香江拥有发钞权的银行分别是汇丰,渣打,有利三家银行。

  汇丰与渣打自不必说了,大家都知道这两家银行,有利银行就有些让大家陌生了。

  但实际上他也曾经辉煌过,不然也不会拥有香江的发钞权了。

  这家银行有利银利于1853年在孟买开办,创建人是一批英伦、印度商人,1857年迁入香江后,又拉进几位在华国经商多年的洋商。

  它最初的中文译名是:印度伦顿(敦)华国三处汇理银行。

  这样的译名令人不胜其烦,无所适从。

  当时有人简称三处银行、三国银行、印伦中银行,等等,五花八门,笑话百出。

  当时便有许多人士断言:银号不吉不顺,必夭折短寿。

  事实上,这间银行非常高寿,是创建于开埠初期,而得以“活”到后来的港埠三大英资银行之一。

  有利银行实际上是本世纪50年代才改得名,该行发生危机,为讨吉利,起死回生,改中文名为“有利”。

  “有利”不利,1958年甫改名,1959年再陷危机,靠汇丰注资输血幸免倒闭,自此控股权落汇丰手中。到1978年1月,汇丰正式收购有利。

  有利的发钞权移交汇丰,痛失“发钞银行”桂冠,仅保留有利银号。

  所以说现在的香江拥有发钞权的银行也就只剩下两家了,汇丰与渣打!

  另外要说明的就是,虽然现在汇丰是香江发钞数量最多的银行,但这并不是因为汇丰与港府的关系要好过渣打。

  发钞数量的根本是与本行的实力与信誉挂等号的。

  港币的发行准则是以外汇基金为发行机制的,发钞银行发行钞票,必须以十足的资产换取香江外汇基金的无息“债务证明书”,作为发钞的依据和保证。

  换取证明书的资产,最初是白银银元,现在改成了美元。

  比如,汇丰要发行100亿港市,就必须拿出十足的资产(美元等)来“买”债务证明书,这相当于100亿港元的美元有价证券存入港府的外汇基金。

  根据后世的数据统计,以明年香江货币发行量做参考,当时香江货币发行量为104.64亿港元,汇丰占其中的70.5%,渣打为19.1%,政府为10.4%。

  港府只发行5元以下的硬币,其余纸币力汇丰、渣打两家发行。

  第三,那就是独立结算功能,而在此时的香江拥有这个功能被称为结算行的同样也只有两家银行,汇丰与渣打!

  后期随着中银的成立,中银也具备了结算行的功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