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落户



八月,最后一趟早稻已收割完毕,建宁大丰收了。

    其实不能说丰收,如果不是官绅鱼肉、盘剥苛扣,老百姓们是没有欠收和凋困这么一些疾苦词儿的,而今年特别,每户交纳税赋后,一如各家估算的那样,楚峰的政策让百姓实实在在获得了富余,人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抒发内心亢奋才好,能做的只有争相走告、围聚庆贺,倾吐着彼此来年的憧憬,对于楚峰,更是铁了心的爱戴。

    月初,福宁州和漳州之间,不断有打楚字旗货船往来,各家商号也不见少,船上多是运米粮、农耕等。之前为了抵制郑芝龙,朝廷下令海禁,致使漳州缺粮,米价腾贵,这些生活用品,就是拉去援助的。

    楚庄堂而皇之在漳州设立了庄园,而农田,就是原本王嘉春等一干官吏吐出来的那些屯田,算是个无本买卖。接着,楚庄以此为根本,大肆收揽农户、佃户,并承诺凡依附楚庄者,可获得前期粮食赈济,且税赋从轻。

    榜文令一出,当地民众如蚁附膻,而原本就是屯田军的卫所人,更是一股脑加入楚庄阵营,这自然侵害到各阶乡绅的利益,不过有赵廷元做保护伞,楚峰才懒得理会他们,‘兵权之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之所去,则随之以亡。’就是最佳的执政箴言。

    尽管地方官绅沆瀣一气,集体与之对抗,依然奈何不了,赵廷元有兵权,楚峰有兵权,他们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不得已,一纸联名诉讼,呈到了巡抚熊文灿案前。

    可熊文灿能有什么办法呀,如今建宁、福宁州是楚峰的天下,长汀、漳州是前总兵俞咨皋久戍之地,属南路兵部吏员的势力范围,文官鲜少能够插足。泉州、兴化又是郑芝龙驻地。邵武府是个小地方,山高水远,想管也鞭长莫及。最后只剩延平府和福州府,堂堂一省大员,辖区严重缩水,悲哀啊悲哀。

    好在楚峰和郑芝龙识趣,每季例银、税赋也不曾短给福州,而且他们也不是明目张胆的扩张,出头的多是商务行为,逮不着他们把柄,可就不好随便责问了。结果,熊文灿回复的是:事事皆具报省府,要地方有司何用?!若无力视事者,可上表请免。

    于是乎,群丑悉数默然。

    这些琐碎事,犯不着楚峰操心,回到宁德,视察了一番大头坑盐场,所幸损失仅此一处,重建也不难,只是却要耽误出产量和速度,令楚峰极为窝火,什么时候自己吃过这等闷亏。

    哼!来而不往非礼也!

    期间有一小插曲,便是苏灵萱的住宿问题,这有点难倒内院管事李嬷嬷了。

    苏灵萱的身份是尴尬的,你要安她在外院吧,看她与老爷相识稔熟的样子,比朋友还亲切几分,搁外院会不会太生份了?若是,老爷难免会责怪自己怠慢。可苏姑娘没名没份,一清白女子,安内院也不适合呀,回头被人看见了说三道四,有损老爷名声,遭罪的还是我。

    哎!如果老爷娶苏姑娘,老身就省事多了,嘿嘿.......

    话说老爷也该娶一门亲了,这宁德、建宁两地,多少待字闺中的女子,托我帮忙撮合呀,奈何我也不常见老爷,就算见了,老爷跟前跟后,也满是文武随扈,我就是想问个安,也没那机会。

    唉,古人有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爷这弘大丕基也需要有个人继承不是?否则手下人人担心权势旁落,自身福祉不保,个个心思骚动,实在无益于安定啊~。

    不要怀疑李嬷嬷的觉悟性,她本是陕西一户富庶人家的内宅管事,只可惜那户人家大不大小,聘不起护院、家丁,一天夜里被盗匪血洗了,二十余口无一幸免,幸亏当初她出外办事,才躲过一劫,之后流落乡间,阴差阳错地跟随人潮上了尧山,成了一名光荣的尧山老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