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交易-第2/5页
“小的在。”
楚峰望望那漫山遍野的人头:“流民怎么多了许多?”
孟常抱拳:“回少爷,从应天府下来,沿途又加入不少......大明处处民不聊生啊......”
楚峰点点头:“明天你去宁德知县处探探风声,毕竟一次拉上万人入县,不是件小事情,要是被他捅到福州府,就不妙了。”
孟常和悦道:“少爷,这倒不必担心,纵观大明,原本县以下还有乡官保甲和什伍编制,虽言万事胚胎,皆在州县,但因连年王朝更迭、治乱频繁,破坏了下级吏治,出了京师、府、州城,皇权便弱化了,有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说法,基本上县、镇、乡一级吏治属于自治,由乡绅遵循儒学制定伦理、法规,由宗族势力维护乡村安定、秩序。县官,不过一虚名尔,除了有个大明正统的身份,当得也实在窝囊。”
楚峰恍然大悟,难怪那位主簿见到自己,就跟孙子似的,谄媚得叫人肉麻,敢情县衙门只有权利纠理一些民事,旁的,便是一个摆设了。自治,无疑很有繁殖力和扩张力,令乡绅富民的野心,膨胀至大物状态,形同地方割据。
哈,小县城也有小县城的天地啊~。楚峰忍不住开怀裂嘴:“对了,你明天还是去县衙门一趟,适当给知县些好处,与他达成协议,让这些人不上户籍。”倘若记录在册,朝廷可是要征丁收税的,那么,对流民的承诺,便成了一句空话。
孟常两眼一亮:“少爷高明!流民成了黑户,就等同于少爷的子民,税银自然全归少爷所有,物尽其用!流民本来不在宁德黄册(徭役)和鱼鳞册(地方税)之内,相信知县不会拒绝,小的这就去办。”
所有流民的房子,楚峰责令建于山坡间,而且还只能建在石砾坡地上,但凡能耕作的坡地,一律不许动,这样既不浪费田地,又能防范海灾。
一夜之间,楚峰的塔山营盘,加大加宽了许多,孟常还在门匾写上‘楚庄’二字,围聚于山庄附近的坡地上,已密密麻麻布满了窝棚,与其说流民们造出了奇迹,不如说是他们的满腔热忱,造就了奇迹,希望,的确是一种很强的原动力。
对于过剩的劳力,楚峰干脆让流民顺着辖地边沿线,一路设置木栏栅直达海滨,形成一条隔离带,以防匪盗,并分出一部分人营建楚庄防御设施,和别的基础建设。对此,民众没有丝毫怨言,毕竟人人都还蹭着楚少爷的饭呢,不付出劳力怎么说得过去?
第二个步,楚峰要求流民中会断文识字的,去孟常处报到。
话说大明秀才也够落魄的,以前朝廷每人每天给米一升,和少许鱼肉油盐,可现今礼废乐崩,生活来源不继,自己又手无缚鸡之力,才混到了当流民的地步,童生更糟糕,未参加过县试,或考不上秀才,就连食廪也捞不着,首先得饿死的就数这号人,所幸,他们攀附上了流民队,因此也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一听楚少爷招用,急忙奔来效力。
末了,挖出几名生员(秀才)和十来个童生,他们都是以考取功名混出路的穷家孩子,奈何时不与我,倒不觉得自己依附于一个流民团体有什么不妥,他们还未被八股文箍死,头脑反而灵活,比纯粹的文人士子们更讲求实际,淬练之后可堪大用。
接下来,楚峰让流民按业录籍,分出工匠、渔业、桑蚕、裁缝、马船等,并备下男、女丁口数目。
有了士子们的帮忙,孟常总算得以脱出繁博的劳务,去忙活别的事情。
晌午,孟常匆匆赶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