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 奴性-第2/3页





        周小昆一个人喝着酒,看着天,下雨了。

        回到了村子,周小昆给了胡德广一把剑,以及一个酒葫芦。

        在那酒葫芦之中,藏着的是一颗剑心,醉汉蒙尘的。

        村子的生活回到了平静,周小昆每天教书育人,然后跟胡德广一起组团蹭饭。

        胡德广这个人很奇怪,如今有了家,却还是喜欢蹭饭,他说他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所以喜欢各种滋味的饭。

        而村里人对于胡德广其实也挺很好,嘴上骂,心里疼。

        至于周小昆那就更受欢迎了,因为他是教书先生,是所有孩子的先生。

        周小昆知道这些孩子将来需要的是什么,是科举。

        所以他在将自己的道理告诉孩子们的同时,也会让孩子们学会该如何应付科举。

        为了科举而读书,其实是不对的。

        可是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寒门无贵子,唯有读书才勉强算是晋升的渠道。

        所以错便错了。

        不然文庙为何要坐视不理?

        有些道理是对的,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

        而人们心中的奴性,也许就是最大的病根。

        这让周小昆响起了他那个时代民国时期的一位怪才,这个人名字叫辜鸿铭,是一个到了民国却还在宣扬帝制是如何如何好的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满脑子守旧想法的人,他竟然精通九中语言,并且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

        当年张勋带领着辫子军入北上京时,他也去了紫禁城朝拜。

        他曾在北大做文科教授,那时节正值新文化运动,所以北大学子提出将他踢出北大。

        后来校长蔡元培给了辜鸿铭一个机会。

        当辜鸿铭再一次给北大学子讲课的时候,同学们嘲笑他那滑稽的辫子,可他却说出了一番很有意思的话。

        他说我的辫子长在头上,而你们的辫子却长在心里面。

        大概意思就是,也许这辫子就是象征着奴性的东西,但是它却也是中国人的历史,是无法分割的。

        所以他留下了辫子,也保留着许多腐朽的习惯。

        而学子们虽然剃掉了辫子,以此来强调这已经是新的世界了。

        可是,奴性消失了吗?

        其实并没有。

        在见到有钱有势的人时,人们还是会下意识的自降身价。

        甚至在遇到了某位学者时,也会谦卑的过了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