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游於四方而不归-第2/3页





    “你!!”幕僚眼中迸射出怒火,但咬了咬牙,终究按捺了下去,转身快步走回马车窗前。

    “主公,不过是个外地来的狂士而已。”

    幕僚转头瞥了那名士人一眼,带着轻蔑的语气说道,曹鸢动了动眼睑,还没开口。那个重新卧倒的士人仿佛听到了幕僚的话一样,他大声笑道:

    “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於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

    听到这嘹亮的声音,曹鸢不由笑了,他随手放下了车帘。

    “确实是个狂士,把他带回去!”

    ···

    并州刺史官寺,厢房。

    “颍川徐庶,见过君候!”

    那名从市井街道上被带回来的文士,此时丝毫不见了狂荡之气,正一脸肃然地向曹鸢长揖行礼。

    归还验、传、书箧、长剑等物的曹鸢笑了笑,移步靠近扶起徐庶的手臂,目光落到了徐庶的指节、虎口老茧上,笑问道:

    “元直擅击剑?”

    “庶年少轻狂,学剑无成,不敢称擅长。”

    “哈哈,元直是从荆州来,那不知远游晋阳,所为何事?”

    曹鸢呵然一笑,也不在意,问起了徐庶此来的目的。

    徐庶没有隐瞒,说道:

    “游学并州,为游览北国风光,也为谋求跻身进取之道。”

    近些年来,避乱逃往南方的北方士人逐渐出现了返潮。

    北方在经历一番激烈的吞并攻战之后,已经只剩下袁、阎、曹三家势力,总体局势在三家紧张对峙中趋于缓和,而南方的荆襄,州中大权皆由刘表的宗族、蔡、蒯、黄等地方大族掌握,流亡的士人常常叹息没有一展才华的机会,所以转而重返北方寻觅明主。

    只是如今的袁、阎、曹三家已非草创之时,士人们再想要凭借才华、名声就轻易跻身霸府之中,也十分困难,因此先投往各家的文武重臣帐下,然后希冀于通过建功、举荐获得青云直上的机会,这也是一条不错的仕途捷径。

    曹鸢胸中了然,也想知道徐庶的才能,当即问道:

    “元直,既然来到并州也有些时日,那你观太原军政,以为如何?”

    “君候治军严谨,麾下也多百战之卒,只是观太原之政,窃为并州忧!”

    “哈哈哈——”曹鸢大笑,心中却是不信,他问道:

    “有何担忧?”

    “窃以为,若是河北遣将来攻,只恐顷刻有倾覆之危。”

    曹鸢摇头,更加不信。他让徐庶上前,指着堂上的山川舆图说道,

    “太行连亘冀州,凡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燕,为天下之脊,山高壑深,其东西交通,唯有通过山间小陉。如今形胜地利皆入我手,若袁绍举河朔之众而来,吾尚能拒之,况偏将之师乎,当砺师振旅,为骠骑将军吞之。”

    徐庶也摇摇头,说道:

    “君候入晋阳以来,可是遣散游士、轻徭薄赋?”

    曹鸢点点头。他受命经营太原,兼军政之事,遣散游士、轻徭薄赋这些政令都是帐下幕僚拟定,交由曹鸢决断颁行的。

    当初高干身为袁绍的外甥,在经营自家的基业上不遗余力,甚至已经超出了人臣权力的范畴,但曹鸢身为阎行麾下的将领,却不能够像高干那样肆无忌惮。

    遣散高干之前豢养的一大批四方游士,以示自己无聚众割据之心,轻傜薄赋,则是为了笼络太原的士民之心,宣扬己方的仁义之名。

    但这些在徐庶看来,通通都是画蛇添足的手段。

    “庶不知骠骑将军心性,然君候既领重任,临事当放手为之。高干府中之士,若不能用,亦不能轻纵,彼等心怀旧主之恩,熟知并地虚实,一旦为邺城所用,则为祸大矣!”

    “轻徭薄赋,亦不能解君候当前之难。论声名、论仁厚,关西皆不如河北远矣,彼辈宗帅、豪强,虽感君候一时宽恕之恩,然三河、关中兵马此前杀人父子、焚人庐舍、强征丁、粮之恨尚在,河朔大军一朝开到,并州士民必望风归降,不复为君候所用。”

    “既然如此,还不如收缴郡县之积粟,扣留宗帅之子弟,聚集余下可战之兵,充实晋阳之坚城,以作根本绸缪之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