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山在那里E-第2/3页
因此,
透彻万法空寂的释迦摩尼,也只能使出“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方便手段、方便设施……
圣人制欲,
当然主要针对小人之心了。但人品级等级本分着落之中,谁又不愿求个博个“治人”且“食于人”的名正言顺,此中之制,还真有些说不清究竟是谁制了谁吧?
真人制欲,
不过看透身外名利而已。那养生至道,还真少不了薄薄酒、淡淡茶,此中那一己利害精到算计于其制欲初衷,是不是更因一切无奈最终有些南辕北辙了呢?
而佛陀制欲,
其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红尘又谁能堪与相匹?
那一日一食一饭团、一年四季唯三衣且白日黑夜坐不拘地头陀之行,更将人于物的索取自觉降到了极限。此中苦行,不管是为人为己,还是幽幽之处与人难语,但对欲壑难填世人的折服更于中说法感召之力,却会叫人不能不为之动容、为之深思更为之有所反省的吧。况人心底,谁又没一泓清明纯净的神泉呢……
“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
于人于世,佛所虑者,不就人难知足贪欲之心吗?
欲心有敛,人便近神;
(本章未完,请翻页)
欲心放纵,人就不如禽兽!
所以,佛陀圆寂之后,众罗汉集结之中,大迦叶与阿难于佛教导一问一答里,那佛法至关要紧总是忆念犹新——
“所有诸法,有为,无为,离贪欲为第一!”
因为,
世上一切恶行,莫不由贪欲而起;
一切善法,无不因清净而生。
“是故,……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净。”
真清净者,一切宽厚、一切容与皆落一切忍默。故佛又谓“我观第一义,忍默为最上。”峨峨大山与万类无私容与更自身忍默,不亦全都在那一切无得清净之中吗?
诸法空寂,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那历劫万万之年见惯来去生灭巍巍大山,当然一切在心了。
大山因大而容、而与、而忍、而默、而静,而穆,
那头陀之修行,是不是于己就是一座行走的大山,于人于世,亦可谓山在那里呢……
是的,山在那里!
山在那里,
中怀万象,吞吐日月;
山在那里,
众类于襟,难数珍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