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山在那里B-第2/3页





        大师仿佛自言自语,又好像于人刻意在问。

        “师父,仁者人也。

        弟子理解,为人之仁在其胸襟、在其容与,这和大山宽厚蓄养品性多有相类。

        子曰‘视其所以,人焉瘦哉。’

        知人所好,亦可知人。所以仁者乐山,乐山者仁也。

        人那‘高山仰止’,或亦此中德行赞叹由衷吧。”慧能想了想答到。

        “山之宽厚、山之蓄养,其中的容与,更容与里于形形色色物类忍默,唯在一个大呀!佛法直指诸法实相,人自觉诸法无得,于之不住,谓之法忍。此忍之持,亦惟时空弘大之观为前提的吧?”

        慧能点头之中,五祖接着又言:

        “因此,佛法修为之要在慈悲为怀,忍辱为行。

        此弘大胸襟器量,是不是和大山容与忍默品性不仅相类,还有些相同相通?”

        “当然,师父。”

        慧能似乎有省之中,五祖更是至心与言了:

        “慧能哪,

        弘大如山,法忍如山,

        为人为事持之弘、行之忍,因此恩师赐我弘忍。

        这不仅是他老人家于佛法修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为理解,也是于我殷殷期望啊!”

        听到这里,慧能已是明白五祖言外之意了。这是在教导人不仅要有成佛作佛弘大志向,更要学做一个襟怀宽厚容与之人。而其中尤为重要,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忍默态度、忍默心境……

        五祖与之平等更忘年真挚,当然令人感动感激了;

        五祖的教导,更有过来人愿为成就良苦用心……

        但自己又的确认为,

        人,只要有得般若之智透彻了诸法实相,那一切寂灭无住生心之中,人反应该尽可能释放生命成就百年自在。此由寂灭而存在里的其它一切,是不是还真就有些无足轻重更无关紧要了呢......

        于是,面对殷殷五祖,慧能想想之后更是至心坦诚了:

        “师父,弟子于忍之一字,有些难以理解,更难接受。”

        “说来听听?”

        “师父……”

        慧能开口之时,又觉有些为难了。

        “没关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为师所重,不但在你思维,亦由你言词犀利呀!”

        五祖不仅鼓励真诚,也道出了内里另一层赞赏所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