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名声不显



  赵宏图特别欣慰李秋丰的转变。

  之前对他,还是有点担心的。

  很多公司的高层,业务部门出身的,容易一头扎进业务,无法自拔。

  技术出身的,容易陷入技术,深陷其中。

  搞学术研究,李秋丰是没问题的。

  但带领一个研究所,那就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自己带着去干,亲自去研究。

  而是要把握方向,管理好团队。

  从李秋丰这两个请求来看,李秋丰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第一个小黑麦项目,如果能成功,将以铁的事实证明,种子研发,还是非常有市场前景的。

  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能看到钱途。

  二是也能让赵宏图坚定信心。

  别脑子一热,开始搞研发。

  但一段时间后,看不到成效,又开始退缩了。

  研发工作,是一个烧钱的玩意,更是一个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出成果的。

  需要量变才能质变的。

  但是,只要真有成果,能转化应用,那绝对是收益可观。

  第二个问题,搞技术研发,需要的还是人才。

  高端的人才。

  这方面,李秋丰也在做,但他还是希望赵宏图能多给予支持。

  虽然他是赵宏图的师兄,还是农业方面科班出身,但真的要找高端人才,还是要赵宏图出马才行。

  这个他不得不服气赵宏图。

  才本科毕业不到一年,就能在学术圈积攒下那么多的人脉资源。

  赵宏图先是去图书馆查了两三天的资料。

  接着走访了一些农业学专业的老师。

  然后,去拜访了一下肖平,之前人民大学的副校长,现在政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

  再去农业部拜访了有关领导。

  最后,去找了下学校龚宝华校长,密谈了大半天。

  一切工作都做好了,赵宏图带着自己的秘书郭森,还有人民大学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小平教授,研究所负责人李秋丰,四人前往晋省太古,山西农大。

  赵宏图准备去晋省挖自家人的墙脚,把赵教授挖到京城去。

  当然,如果做不到,那就希望研究所能和山西农大,主要是赵教授,建立合作关系。

  一行人先是乘坐火车到了龙城,然后再从龙城前往太古,一路奔波,到太古后,找了一个招待所安置下来。

  简单收拾下,吃完饭后,直接前往晋省农大太古校区。

  进学校的时候,根本就没看到有门卫在。

  不过,赵宏图多留神了一眼,天寒地冻的,门卫大爷窝在房子里边烤火呢。

  这时候学校虽然还没有开学,但学校里边的人还是非常多。

  有很多家里比较困难的学生,留在了学校过年。

  问了一大圈,才打听到了赵老师所在的办公室。

  看得出来,赵老师在晋省农大,名声不显,混得也不是很如意。…

  这时候,我国农业界泰斗金善葆先生可还没有说过那句南袁北赵的话,也就没有媒体慕名前来采访他。

  赵宏图一行,也极为低调,加上经常有企业和农民前来拜访赵教授,所以他们的到来,基本上没有引起什么人重视。

  赵宏图他们到了赵老师的办公室,扑了一个空。

  赵老师不在办公室。

  好不容易在办公楼找到了一个老师。

  可能是看着赵宏图这一行人,穿着还算比较讲究,气质也比较独特,不像是经常来找赵宏钧老师的那些农民。

  这个老师,还是颇为热情的。

  “你们来找赵老师啊,他没课的时候,基本上不在办公室,你们应该是去他的菜地找他。”

  “菜地?”杨小平教授很惊讶,赵老师虽然在国内名气不是很大,但京城农业学领域,对他还是有所了解的。

  赵老师在1978年前撰写出版了《农用塑料大棚》《塑料温室与蔬菜栽培》《塑料大棚园艺》《前进中的我国塑料大棚园艺》等多本专著。

  这些著作是我国最早和最权威的塑料大棚专著,也是世界薄膜农业宝库中出版较早的几本专著,为薄膜农业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塑料大棚园艺》与《农业生产工厂化》两部专著更是被米国、红球、荷兰等国列为教学参考书,大量的论文也不同程度地被各个国家引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