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3章读一读,想一想-第3/4页





  『你看了两天了……我问你,春秋开篇说的是什么?』斐潜坐在了斐蓁旁边,看了一会儿,便是突然问道。

  『这个……春秋开篇……』斐蓁一抬头,神色顿时一紧,连忙低头翻书,像极了突然遭遇考试的学生,没考之前什么都懂,考的时候忘得精光。

  《春秋左传》是从鲁隐公开始的。隐公元年,便是春秋开篇。首先对鲁惠公和鲁隐公、鲁桓公的相互关系,做了一个简单介绍。然后在隐公元年之下,介绍了以下几个历史事件,一是鲁隐公去世时太子年幼,由鲁隐公摄政……

  二是邾国国君没有得到天子的册封,与摄政的鲁隐公各有所需而结盟;

  三是郑庄公挫败公子段的反叛,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求援,卫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又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卫国;

  四是周王室派大臣宰晅到鲁国吊唁,有失礼节;

  五是纪国人讨伐夷国;

  六是鲁国与宋国结盟求和。

  此外,还记载了鲁国的一些杂事,比如修建郎城、建都城南门,发生虫害等。其中,有一个事情写的最为详细……

  斐蓁哗啦啦的翻着,然后有心想要照着书上的文字念,但是心中也是知道斐潜问的并不是这些文字,但是具体要提炼出一些什么来,又是一时间想不出,便是觉得这春秋左传之中,似乎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现在凑到了一处,则变成了另外的一番陌生的模样,一时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春秋若是粗看,便是这些事……』斐潜缓缓的说道,『大事小事,一件件的事……但是细看,却很有意思……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带着你一起走一趟河东的原因之一……不过具体要看出一些什么来,还是……』

  『还是要靠我自己……』斐蓁叹了口气,哗啦啦的将书又翻了翻。

  斐潜哈哈笑了笑,『给你个建议……先看春秋的这个开篇,真看懂了,再往下看……否则就算是你翻上十年二十年,也未必真的能称之为一个「懂」字……』

  斐蓁又是叹了口气,皱着眉头遵从着斐潜的建议,从头开始读春秋,『元年春,王正月……』

  斐潜笑了笑,摸了摸斐蓁的脑袋,然后就让斐蓁自个儿先读书了。

  如果说斐蓁只是慢慢读懂,细细读书的问题,那么河东的问题就不仅仅是靠多读书能解决的了……

  斐潜抬头远眺,汾水静静流淌,但是在汾水两岸,肉眼可见有许多的坞堡。河东有许多的坞堡,甚至比关中的密度都要更加的密集一些。

  因为战乱的原因,坞堡比一般的村寨更能抵御外敌侵害,但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来说,村寨的高级形态可能是坞堡,但是并不代表着村寨就一定只有坞堡这一种发展的方向。

  坞堡又好处,但是也有坏处。最大的坏处就是坞堡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式的模式,使得地方乡绅士族豪强有了其行使政治权力的土壤。

  在很多时候,『皇权不下乡』,或者是称之为『国权不下县』,反正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似乎成为了一个华夏真理,成为了一个死循环。

  在进入了郡县制度之后,郡县两极基本上来说就成为后世华夏王朝的模板,虽然说在名称上或是在地域划分上出现了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变化,但是整体上来说行政区域的划分依旧没有脱离郡县制的范畴。

  同时历朝历代的权柄争夺,多数时间都集中在郡县级以上,县以下历代虽设置了名目繁多的各类基层组织,但其多属乡官或职役性质,其职能也多以赋税、治安为主,一般不被视为职官系统,但并不代表着皇权从始至终都放弃了县乡以下的权柄……

  对于皇权来说,是恨不得将权柄延伸到每一个角落的,甚至是想要从物质层面蔓延到精神层面当中去的。

  只不过因为在统治成本和官吏人数上的各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县乡自理,亦或是交由乡绅协助,但只要乡绅的权限超出了县乡的范畴,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面,都会立刻受到来自于皇权的打压。

  一旦皇权对于乡绅的僭越行为表示容忍,亦或是软弱,那么下一次乡绅就会僭越得更多,甚至开始侵吞皇权在郡县之上的那些权柄。引起在西汉时期,有大量的『酷吏』专注打压地方豪强,甚至不惜于流血漂橹。经过反复清洗,到西汉后期,起码在精神层面已经大一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