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 蹊田夺牛-第3/3页





        有人冷笑着回复道:“你以为杀一个三司使,那么容易呢!当初那个苗文遽,手底下的泼皮难道不多?一碰上老包,就是个纸虎,屁的能耐也没有了,你还想着动粗呢?!要我看呐,不如多发动几个人,一块儿把老包给弹劾掉。”

        对于这话儿,其他那几个也都同意。众人纷纷都告诉说,回去就多发动几个人,一块儿上书去弹劾包拯。

        一时之间,朝臣里面,对于包拯任三司使这件事儿,都不满意。弹劾包拯的劄子,已经快摞成小山了。处在这种情形下,对于撤不撤包拯的三司使这事儿,赵官家一时就犯了难。

        眼下这情形,开封府府尹欧阳修,已经看见了。

        欧阳修立刻写了一道劄子,题目就叫《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说什么“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紫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什么“况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这一道劄子大意道:军旅之士先材能,朝廷之士先名节。包拯这人,先后弹劾掉两任的三司使,然后自己做上了三司使这么个肥缺。他这种做法,像个不公的里正,见耕牛把禾苗踩坏了,他自己就把牛牵走了,也不怪别人发议论。

        为了解决这件事儿,欧阳修便就建议说,叫官家另选别臣做三司使,把包拯往别处调一调,也叫包拯在京师任职,免得让包拯心里面觉得说,无缘无故的,就被官家贬职了。一来可以让包拯避嫌,解天下人惑,二来又可以周全包拯的名声,两全其美,不胜幸甚。

        这个时候,包拯正整饬吏治,重新规整三司的秩序呢。因为欧阳修这一道劄子,赵官家那边,好像真的被说动了。包拯立刻上来了脾气,把帽子一摘,把官儿给辞了,回家里躺着睡觉了。三司的事情才治理到一半儿,刚刚看出点眉目来,包拯这老头儿就撂摊子不干了,剩下的烂摊子谁能收拾?

        欧阳修嘴上叫赵官家“另选别臣”,他自己又没荐出人来,扯了一大通“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及其弊也,循默苟且,颓惰宽弛,习成风俗,不以为非,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

        还有什么“兵出无功,而财用空虚,公私困弊,盗贼并起,天下骚然。陛下奋然感悟,思革其弊,进用三数大臣,锐意于更张矣。”之类的话,他话里话外的,还是告诉官家说,三司这一次必须要大治!可这件事情,除了包老弹那个倔老头,满朝的众臣,有哪个能够担此大任?!

        少不得官家把欧阳修呵斥了一通,重新把包拯又请回来,以后“蹊田夺牛”这个话儿,都不许再提。包拯这老头子不罢休,趁机向官家要了司马光、王安石等几个年轻的能吏,一帮来三司这边帮忙,这件事情才算完。

        (本章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