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 集英殿发难-第2/3页





        这时候旁边又有人问道:“狄枢密,你一路上过来,看见百姓在夹道欢迎,赵官家亲自派了人马,出城去迎接,此情此景,是否让枢密激动万分,彻夜难眠?”

        狄青遂就回复道:“我进京的时候,走的是汴河河边的那条路。那些妇人砧捣的声音,令我难眠:洗衣妇里面,有多少母亲失去了爱子,又有多少妻子失却了丈夫。百姓们夹道欢迎的事儿,我还来不及去想呢。”

        喜庆的日子,听见狄青说这个话儿,好像是故意给人添堵,又好像故意抱怨苦,向上面人邀功,听的人心里面都有些不喜,过了好一会儿都没人做声。

        突然间又有人发问道:“我听说狄汉臣攻下来邕州,第一不先查侬智高下落,反而先与众军官设宴庆贺,白白让侬智高有机会溜掉,这件事情是真的么?汉臣为什么这么做?”

        狄青遂道:“当日攻下邕州时,里面侬军的尸首不少。而且被焚的尸首里头,有一个是穿着龙袍的。我等为辨认此人的身份,曾经花费了几日的时间。”

        那人又道:“既然汉臣得到了确切消息,知道侬智高在特磨国侬夏卿那里安身。对敢于包庇、收留叛贼的人,汉臣为何不发兵,杀他们一个片甲不留?”

        狄青回道:“特磨王在左右江势力不小,而且与大理国互有牵扯,倘若这事儿处理得不好,恐怕郁江上游会战火重燃,生民涂炭,令各方又重新卷入战乱。我等虽不怕战,可是南方辎重运输艰难。短时间不能平乱的话,损耗太大,实在于国家不利啊!”

        那人立刻反问道:“既然这么说,那么狄汉臣为了稳固郁江上游,对各峒的贼酋,又做了什么善后的事?如何保蛮军不能死灰复燃?如今侬智高已经投靠了大理,狄帅如何敢安然返回?倘若侬智高再挥军杀来,又如何抵挡呢?”

        狄青遂就回复道:“南方军士久不操练,疏于战阵,战力与北方军不能比。为这件事上,下官在邕州留下了一万人马,世代驻守,以备左右江各峒的蛮酋。除此之外,下官在广州也留下了一万的人马,以备将来平蛮之用。

        之所以我等人马着急回来,是因为十数万大军久驻邕州,辎重转运实在不易,钱粮每日耗费甚重。侬智高投身大理这事儿,下官早已经上报过,官家已经向大理国派出去使者,此时与大理正在交涉,这事儿能文成最好不过,若文成不行,邕州、广州这两地,也各有一万的宋军,派他们西去没问题。”

        这时候有人插话道:“没有万无一失的事儿。这两万的人马,倘若被外人拉拢去,又该如何?”狄青回道:“所有这些留下的人,都是经下官和其他的同僚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军士们都是些忠心耿耿爱国的将士,久经战阵,人品、武艺都没问题。”

        因这句话,中间又有人发问道:“说一句不该说的话儿: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些‘忠心耿耿’的人,他们之所以称‘忠心’,是因为钱财、权势不到位。若这些到了,不好说将来能干出来什么,当年王莽不就是么?更何况这个‘忠心’,是忠心赵官家一人呢,还是连带你狄汉臣也一块儿呢?!”

        这一句话说出来,还有在旁边跟着的道:“对啊,汉臣!万一这些人与溪峒各部的酋长联合,做出些背叛宋朝的事儿,这个责任谁来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